民國妝怎麼化妝
⑴ 古代人怎麼化妝
舉個春秋時候的例子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⑵ 民國新娘化妝步驟
就跟一般的化妝步驟一樣啊,只是細節修飾出復古的妝容
⑶ 民國時期女性會普遍化妝嗎
民國時期女性會普遍化妝。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以合體為主,開始展現女子的美。據民國時期的報紙記載,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
可見民國時期女子服飾的時尚潮流的更新非常快,大家印象中的民國女子服飾以旗袍和學生裝為主,是通過影視劇。但是如果你以為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只有這兩種,那就錯了。
民國時期的上海可謂是全國的服飾中心,有各式各樣的女裝,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當時引領世界潮流的巴黎的當季女子服飾。人們對服裝的審美也不一樣,而我國民族文化對服裝的變化帶來影響。
需知:
如同歲月過境的溫柔再次撲面,女子的圓潤靈動、嬌羞深刻、服飾的考究及配飾的精緻,傳統國風與西洋風的相得益彰,書卷氣與華貴范兒的大放溢彩,彷彿都在告訴人們「民國女子有多會穿衣」,那樣的時尚里,沉澱著復古的氣息。
蕾絲勾勒的旗袍圖案,看起來繁復,不過搭配白色絲綢底,盡顯雍容,女子的妝容也十分粉嫩,再配以羽毛的扇子,超級靈動。建國初期,物質極度匱乏,經濟基礎決定了當時的女性沒有過多的錢財投入到對外在的考量上,自然也就沒有過多的心思花在自己身上。
⑷ 民國時期學生裝主題妝面演講妝面以什麼為主
沒怎麼看懂你的意思。如果你問的是打扮的話。民國學生裝一般網上或者專賣店有的賣的。
民國女生流行兩條長麻花辮或者短發(不到脖子,到耳根那種,《金陵十三釵》那個做的比較還原)。
學生一般不化妝,如果要民國的妝容畫法,一般民國女人流星抹很厚的粉,把眉毛剃掉重新畫細長彎黑的眉毛,眼線好像也是拿碳筆畫(民國老電影裡面都這樣)。
⑸ 民國時期的女的怎麼化妝
據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面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於燕國,所以後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遠在漢代,中國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紅。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現有燕脂。
眉筆在古代又名「黛」,歷史也頗悠久。據文獻記載,侍奉前漢宣帝的京都知事張敞最愛為其妻用黛畫眉。後漢初期,長安地區的女子盛行畫「寬眉」,當時用的是青藍色眉筆。到了唐代,則流行畫蛾須(觸角)眉。
唐代還流行「紅妝」、「朱臉」和「紅臉」,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臉部抹上白粉,再塗上紅色胭脂。
古代給人專門化妝的沒有。新娘要不是自己化妝。要不就是自家的長輩化妝。大家閨秀,官宦之家,還可以是貼身丫鬟和仆婦。再說了,平頭百姓就是愛美,那個不是自己動手。那年頭也沒那麼多要用化妝面孔的地方。
⑹ 古裝化妝怎麼化
敷粉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詩雲: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畫眉
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額黃
「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木蘭詩》里敘述木蘭恢復女兒身份後「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額黃妝。
在古代,額黃妝是未出閣的少女常用的裝束,所以在民間,「黃花閨女」成了少女的代稱,而且沿用至今。
斜紅
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南朝梁簡文帝《艷歌篇》中曾雲:「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花鈿(diàn)
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復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裊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
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載:「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不過在古代,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這些化妝品,平民老百姓連吃飽都成問題,別說美容化妝了,所以化妝一般都是有錢人的活動。
⑺ 古代女人怎麼化妝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1、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寶貝,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比方:花鈿,額黃
⑻ 民國男戲子怎麼化妝
用手化妝。。。
⑼ 民國的女子是怎麼打扮自己的
民國的女子是怎麼打扮自己的?
在歷史上你知道民國的女子是怎麼打扮自己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以合體為主,開始展現女子的美。據民國時期的報紙記載,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民國時期女子服飾的時尚潮流的更新非常快,大家印象中的民國女子服飾以旗袍和學生裝為主,是通過影視劇。但是如果你以為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只有這兩種,那就錯了。民國時期的上海可謂是全國的服飾中心,有各式各樣的女裝,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當時引領世界潮流的巴黎的當季女子服飾。人們對服裝的審美也不一樣,而我國民族文化對服裝的變化帶來影響。
上衣下裙子,第一個就是學生裝,民國時期的學生裝一般是藍色上衣和黑色裙子,展現了民國年輕女子的清新活潑,和她們崇尚自由的風氣。民國時期連衣裙的種類也非常多,主要特點是收腰或是有束腰帶,袖子也有多種,有長袖、泡泡袖、喇叭袖等。領子也有方領、圓領、水手領等多種樣式,下裙則有斜裙、喇叭裙、節裙等。從民國時期女子的照片來看,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多種多樣,和清朝時期截然不同。旗袍的美不僅是它自身就存在的,很大一部分是穿旗袍的女子賦予它的。我們東方的女子本就是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就是這樣獨特的氣質當然會與旗袍有著完美的融合了。更別說是穿上這樣一款復古雅緻的兩件套旗袍裝了,真是美的讓人移不開眼啊。
經過以上大概的講述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