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化妝台物件如何得到同款
Ⅰ 新紅樓夢里的薔薇硝是什麼,有什麼用古代的化妝品是用什麼做的,比如粉餅,胭脂,口紅紙什麼的....
《紅樓夢》里提到的薔薇硝,是一種對症的葯用化妝品,其成分可能由薔薇露和銀硝合成。 從葯用角度看,野生灌木薔薇的根枝葉花均可作葯,其性涼、甘、苦澀,可清熱利濕、祛風、活血、解毒。醫書記載薔薇枝可治禿發;葉外敷可生肌收口;花則能清暑、和胃、止血,小量外用可治療口瘡及消渴,還能潤澤肌膚,去發膩脂。這里說的「硝」,是某些礦物鹽的總稱,一般具有消散、拔膿、祛腐的功效,因而薔薇硝對春癬是有一定治療作用的。 粉餅是 由多種粉體原料(包括顏料)及黏合劑(油脂成分)經混合、壓制而成的餅狀固體美容製品,具有遮蓋、附著、塗展、賦色、修飾的功能,視使用的方式的不同分為干用、濕用及干濕兩用型。此類產品多具清涼感而大多用於夏季。
粉餅造就輕柔的啞光質感
粉餅的魅力在於滑爽、輕盈的觸感。小巧的粉盒,既便於外出攜帶,使用起來也方便。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另一說為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物。胭脂的引進,也在這個時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歷代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如「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紅妝束素腰」等等。有關唐代婦女飾紅妝的記載就更多,「青娥紅粉妝」;「對君洗紅妝」;「射生宮女宿紅妝」等等唐代婦女所作的紅妝,在當時的筆記小說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的是楊貴妃,因為塗抹了脂粉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王建《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盥洗完畢之後,洗臉盆中猶如氽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雖然在說法上有些誇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唐代以後,盡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塗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代婦女的紅妝,雖不見於文載,但實例卻屢有發現。如考古發掘報告所記,遼寧法庫葉茂台遼董壁畫,山西大同十里鋪遼墓壁畫所繪婦女,「雙頰全塗紅粉」,反映了當時的風尚。這種習俗一直沿續到清朝末年,由於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祟尚素服淡汝,才改變了這種妝飾現象。 唇脂,唇脂即現在的口紅,也叫口脂,在中國古代當屬胭脂。據史料記載,中國唐朝貴族婦女和教坊歌妓喜歡以檀色(赭紅色)注唇,後世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