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化妝服在哪裡
①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10月31日被稱為萬聖節前夕 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
In every year on November 1, Halloween is a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 31 October is called Halloween. The children will put on makeup suits the night, wear a mask, door-to-door to collect candy.
② 什麼是萬聖狂歡節為什麼要化妝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的習俗
南瓜燈
萬聖夜的象徵物是南瓜燈,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1]
節日食品
萬聖夜的象徵物是南瓜燈,所以南瓜派也是萬聖夜的節慶食品,特別是在美國。南瓜派是美國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傳統家常點心,平常就有在吃,特別在萬聖夜的前後,成為一種應景的食物。另外烘乾的南瓜子也是常被當做萬聖夜的食品。 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焦糖蘋果(caramel apple、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做法是把蘋果從果蒂部直插入竹簽,然後手持竹簽把蘋果浸在糖漿中沾上一層糖衣,有時再黏上果仁、棉花糖、小餅乾、爆米花等,有時會添加一些肉桂粉,成為精巧的零食,有時也會浸入巧克力來做,外頭再黏上彩色的巧克力米。蘋果的酸甜和外頭的糖衣很配,小孩子特愛!焦糖蘋果從萬聖節到聖誕節都算是節慶食品,在全美流行。 在美國各家各戶在萬聖夜都會准備焦糖蘋果送給上門討糖果的小孩,但曾發生有人把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蓄意傷害別人,送焦糖蘋果的習慣從此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都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僅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很不放心。 和蘋果有關的還有一個熱蘋果西打,西打cider就是蘋果汁或蘋果酒,這種飲料是用蘋果酒加熱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熱時已經揮發得差不多了。這種飲料在歐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過聖誕節到春天,熱紅酒也常常在這個時候喝,做法頗為類似,就是把蘋果酒換成紅酒。 萬聖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會化妝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種糖果也算是應景食品的一種,這時候商店裡賣的糖果較受歡迎的是各種鬼怪造型的糖、和以萬聖夜常見的橘色、棕色或黑色為包裝的糖。
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