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那麼專業化妝
⑴ 論述教師成為一專業的主要原因
論教師專業化的特殊性當今社會,各種職業都想成為專業。也許,專業性職業共同的外部表現是較高的社會地位、神秘感強、較大的自主權、不易替代性等等,但這只是各種職業專業化的最終結果。由於不同職業有不同的特點。因而,各種職業專業化的起點和過程也就各不相同。職業的特點是其專業化的立足點。已有的教師專業化的研究和實踐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機械地模仿其他職業,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這種模仿包括專業化的標准和專業化的機制。把從這些成熟的專業中歸納出的特質直接用作為衡量教師專業化的標准和教師專業化的「航標」,而沒有考慮教師職業的特點和教師專業化的特殊性。那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究競何在?如何以這種特殊性為基礎去探求教師專業化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可以說,這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目前的教師專業化的研究和實踐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正是忽視了這一點的緣故。本文把教師職業和公認的成熟專業—— 醫生、工程師、律師等相比較,歸納出教師職業的特點,然後以此為基礎,對教師專業化所面臨的特殊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師職業的特點
下面就是經過和醫生等職業相比較而得出的教師職業的特點,分為三個層次。逐級具體化。
、第一層次:教師職業實踐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這是由教育之本性決定的,也是教育、從而也是教師職業的最根本的特點,其他特點都由此派生。職業實踐指向的對象是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是人類面對的最復雜的領域,所以,教師職業實踐是人類社會最復雜的工作。
第二層次 :
1.生成性與不確定性。教師職業實踐的對象是人的心理、思想和「靈魂」,職業實踐中充滿了「人」,職業實踐的載體是主體之間的交往。交往各方都具有能動性、主體性、個別性,所以職業實踐永遠處於生成性和暫時性的「情景」之中。「教學這個領域充斥著大量的可變因素」,職業情景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預設性強,充滿著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混淹性。教師職業的規范模糊、更多地具有一種個體性和多元性。職業行為方式,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科學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藝術。所以,教學活動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對從業人員的緘默知識、浸入生命的反思、自主創造要求更高,對自主權和民主、自由、寬松的工作氛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
2.社會性尤其是強烈的政治性和階級性。教師職業實踐中充滿了「人」,從而使教育活動總是處於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所以,這一職業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教育是具有階級性的,國家政權總是要通過教育來培養其階級統治的接班人和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人才。不僅是要確保「培養什麼樣的人」符合其要求,而且要確保「如何培養」也符合其確定的規范(這是因為對於教育而言。如何培養和培養結果是密不可分的)。可見,從教育目的到教育過程,和醫生職業相比,教師職業都多了一些政治性和階級性。所以,教師職業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僅錯綜復雜,而且很微妙。
3.與「人」和時代的內涵之間的息息相關性。人是個多學科的概念,教育學和醫學意義上的人的含義是不同的,一個是側重精神,一個是側重生理。「人」是教育的對象,「人」是教育的靈魂。人是怎樣的,教育就是怎樣的;1教育是怎樣的,教師就是怎樣的。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的問題,所以,教育總是要考慮人的本質、實然、應然的問題。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立足於人的本質和社會需要來解決人的實然和應然之間的矛盾的;不過這對矛盾是永遠也不能最終解決的,因為矛盾本身便是動態發展的。可見,教育,從而教師職業總是和「人」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人」的內涵是與時懼進的,不同的時代對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職業的內涵也隨著人和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關。
第三層次:
1.知識結構上的雙學科性。教師不僅要精通任教學科即教什麼的知識,而且要掌握教育學科即如何教的知識,這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知識。前者是基礎,教師自己要有東西可教,是教師之為教師的前提;後者是工具,教師要懂得怎麼去教,是教師之為教師的獨特之處。兩者相輔相成,具體到一個教師身上,是統一的。兩者缺一不可,缺了前者,無法做教師;缺了後者,做不了好教師。
2.職業性質上的非神秘性,與社會生活具有天然的聯系。教育就其原始形態而言,是和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的,是直接同一的。教育制度化以後,由於社會因素的影響,它逐漸地脫離了社會生活,但就其本性而言,它與社會生活具有天然的聯系。每一個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就具有觀察人類經驗和行為的主要傾向的一切機會」,因此,對教育就具有自己的一些見解。現在,教育日益普及,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已經很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關於教育——無論是狹義的學校教育還是廣義的社會生活意義上的教育——的一些認識。另外,教育的規律和自然科學規律很不相同。對於教育,通過細心的觀察和總結我們就能獲得很多,常常足以應付常規性實踐,而自然科學則需要嚴格而又謹慎的實驗。奧康納指出:「有些自然規律性(指關於人的科學——引用者注)比別的自然規律性更容易知道……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的規律性,對一個有理智的觀察者來說,大體的輪廓是清楚的。但是,自然的規律性大部分徑事物表面之下,必須艱苦地用標準的科學方法予以闡明。為什麼教育幾千年來已經成為一件成功的事業而醫學和工程學只是最近才到達成熟的程度,這是原因之一。一個優秀教師從普通的經驗中對人類本性的作用獲得足夠的知識,使他有效地進行教學。」他還指出,關於人的科學「告訴我們的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的確如此,我們對醫生的工作充滿敬意是因為其職業實踐的內涵對我們來說是神秘的;關於教育,似乎人人都懂一些,都能說幾句,只要有了基本的文化知識,人人都能當教師,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師,而我們的教育科學和實踐之糟糕現狀更加強了人們的這種認識;對於教師而言,隨意化、憑經驗和自己當學生時的印象來教學而不是憑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知識來教學的現象仍然是十分普遍的,以至於有人認為,今天的教學方法和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教學方法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所有這些就形成了教師工作的非神秘性。
3.工作手段、方法乃至工作機制上的非實證性、非純技術性。誠然,一個優秀的教師,其工作中必然包含一些必備技能;但技能和教師同對教育內涵的理解相比是次要的、「然而,許多這類技能並不十分關鍵,這些技能加在一起的總和,也構成不了好的教學要素的總和」。與其說教師職業是一種技術型職業還不如說教師職業是一種理念型職業。另外,這種重視技術的技術理性觀點側重「生產效率」,而非「人際協商」。而教育卻是以主體間的交往為基礎的。總之,教師工作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用生命的體驗來深化自己對教育的領悟,以此為基礎,在教育過程中,理智地判斷、選擇和決策,而不是憑借常規的、模式化的技術來對對象進行各種處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工作是對「人」 的教育,而不是對對象的訓練。盡管教師職業實踐離不開一定的技能技巧,但其更重要的要求是理智和領悟。
4.職業角色的彌散性和模糊性。這是因為教師職業實踐和其他領域交叉太多的緣故。從職業涉及的學科內容上看,人類的所有知識領域都被教師職業實踐包含了;從職業的行為方式來看,教師的職業實踐涉及了管理者、父母、朋友、公共關系專家、榜樣等角色的行為規范,這使得教師承擔著多樣性角色,這種角色的彌散性帶來角色規范和意識的模糊性。並且,由於教師經常變換「常套行為」,容易形成雙重或者多重人格,導致角色扮演和角色適應的困難。
二、教師專業化面臨的問題
1.職業實踐的科學性和內涵的豐富性方面。現代主義倡導技術理性、絕對理性和實證主義,強調確定性和實證性,它是當前的「時代精神之光」。從這個意義看,教師專業化在職業的過程和效果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戰。生成性和不確定性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工作實踐不符合現代主義範式下專業性職業的常規標准。因為這種標准強調職業過程要符合確定的規范,所取得的效果是可觀察的、能立即生效的。而教師職業實踐的過程是建立在教師根據個人對教育真諦的理解和對教育情景的把握所做出的理性判斷、自主選擇和決策的基礎上的,這是不能用預先設定的確定性規范來限制和衡量的;並且教師工作的效果是內隱和滯後的,往往是要在若干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的,用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實證的方式是考察不出教師工作的真正價值的。既然教師職業是無法滿足現代主義範式下專業性職業在理論基礎上的科學性和在實踐內涵上的深奧復雜性的要求的,那教師專業化就面臨時代範式轉換的問題。
2.獲得專業化地位的方式方面。醫生不僅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而且由於其更多地具有知識(現代主義範式下的實證知識)技能的屬性,因而可以依靠自己高深的、完善的知識技能體系來贏得社會的承認和國家提供的市場保護權,並最終獲得專業化的地位。「當一個專業處於一個相對強盛的地位時——它的專長能滿足重要的社會需求,它的科學知識體系已經高度專門化而十分深奧復雜,以至外行不能挑戰專業人員的技術判斷——自治成為可能。然而,直到一個專業已經以實際行動證實它對公眾福利的承諾前,社會並不貿然授予它自治權」 (Gallessich,1982)。就是說,醫生職業可以憑借自己的實證的知識技術和工作效果來「換取」 社會給予「專業性職業」的承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一職業的入職標准高、從業人員素質高、所提供的服務質量高,人民的生命健康才有了保證——這正是社會所期望得到的。實證的知識技術必然會帶來實證的效果。可見,只要不斷地提高醫生素質,一般來說,就必然會提高醫生職業的專業化程度。而教師職業由於具有不確定性、效果內隱和滯後性、非實證意義上的科學性、強烈的個體性等特點,使得其職業並不具備醫生職業的實證的知識技術和實證工作效果,因而也就難以「逼迫」社會賦予其專業地位,所以,也就無法按照醫生職業的專業發展的方式來實現專業化。牙疼,醫生給打一針就行了;可是,自己的孩子有個壞毛病或者成績不好,送到學校三五年也不見改善——這種現象是普遍的,人們會怎麼看待教師職業呢?今天,追求實證和急功近利的社會已經等不及讓教育展示其 「使人成為『人」的社會功能了。所以,並不是教師素質一提高,社會就會賦予其較高的自主權和社會地位的。因此,就實現教師專業化的方式而言,需要社會把對待教師職業的觀點和對待醫生等實證性和技術性職業的觀點區分開來,要從教育的特點出發,要用復雜思維和非急功近利的方法對待教師職業。
3.職業自主權方面。由於教師職業受意識形態影響比較大,具有公務員的許多屬性,政府的控制比較緊;再加上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組織制度中官僚主義的盛行,教師職業的自主權相對來說較難充分獲得。「在某些方面,這一名稱 (指「授予教師權力」——引者注)是很不幸的,因為它被那些掌握教育權的人視為一種對其權力地位的威脅。體制越集中、越專制,這種威脅看起來就越大。」所以,教師專業化對社會的政治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學校組織制度有著特殊的要求。
4.職業自律性方面。既然教師職業對用生命去領悟、對反思有比較大的依賴性,因而對自律的要求也很高。工業化社會以來,人已經成為「單向度的人」,已經失去了反思的向度,浮躁性功利已經在社會文化心理結構中占據了支配性地位,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教師的專業自律和用生命去領悟、反思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另一方面,「由於來自學校教育的公共性這一社會性質制約和支配現實社會體制的公共政治、行政權力的壓力,以及教師專業能力等種種因素的交織,在這些權力關系之中,『自律性』的范圍是有限的」。所以,職業自律和倫理規范建設對相應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社會權力結構和制度體系有較大的依賴性。
5.職業的理論基礎方面。眾所周知,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從誇美紐斯以來一直是學者們的夢想。奧康納說:「像直接為醫學實踐服務的生物化學那樣的一種為教學實踐服務的教育科學本來就不存在,教育本身根本不是一門獨立、完整的科學,它是援引了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對教育活動的研究綜合而成的,和政治一樣是一組學科的一塊應用領域。」教育科學至今仍然沒有成為學術界公認的科學,其原因是很復雜的。由於教育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的應用研究的不成熟,教師教育的專業化就大打折扣了,並最終導致教師素質和教學實踐的不盡如人意。可見,教育科學的問題,從職業的理論基礎上阻礙了教師專業化。
6.專業化的文化心理背景方面。上述問題決定了實現教師專業化必然要受時代的思想文化心理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的制約。技術理性、絕對理性、工具理性以及畸形的、浮躁性的功利心態在當前社會文化心理結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對於教師專業化是不利的。教師職業的非純技術性、效果滯後性、「成人」(教育是使人成為「人」)而非功利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與上述思潮和價值取向是不相容的。破壞教育的這些特點只能使教育異化從而是人的異化,而對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改造則需要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
7.專業化的經濟基礎方面。當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教師是不可能專業化的;當社會就業十分困難的時候,教師是不可能專業化的;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快速發展、急需大量操作工人的時候,教師也是不能專業化的。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結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就業機會等是教師專業化的物質基礎。當經濟發展對人的要求從量轉向質,從重視技術轉向重視自主性和創造性,要求人更像「人」時,教師專業化才具備了必要和可能。這就體現為經濟基礎對教師專業化的制約。
「科學及其方法論——以專業主義和專家知識的形式出現——為現代社會的特徵,如同古代社會以技藝為特點一樣。」專業、專業主義和以技術理性、實證主義、絕對理性為特徵的現代主義是聯系在一起的。技術主義是我們時代的特徵,哈貝馬斯說:「技術和科學今天具有雙重功能:它們不僅是生產力,而且也是意識形態。」我們今天所說的專業,其核心是技術。教師職業的非實證性和非純技術性、效果滯後性、 「成人」(教育是使人成為「人」)而非功利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與現代主義的時代範式是不相容的,與這種時代範式下的專業的內涵是不相符的。可見,教師職業不僅是一個特殊的職業,而且所要達到的也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是一個與現代主義範式下的專業格格不入的「專業」。如果說現代工業化社會是技術性、實證性職業專業化的「春天」,那麼後現代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時代範式則是理念型專業得以形成的「春天」。所以教師專業化面臨著一個重大課題:背離教師職業的特點,迎合現代主義的時代範式—— 這只能使教育異化從而是人的異化;遵循教師職業的特點,參照後現代主義的觀點對現代社會和現代主義的時代範式進行改造(相應地,專業的內涵也將變化),這樣,教師專業化就有了可能——而這註定是一個復雜的、漫長的社會系統工程,對於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其如此。
通過對上述教師職業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專業化與醫生等技術性、實證性較強的職業的專業化是不同的,受著多方面的、深層次的因素的制約。教育科學的發展與成熟,人們(不僅僅是教師)對教育內涵的深刻理解和領悟,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學校組織制度等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的微觀因素;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結構,社會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等對於教師專業化有著強烈的牽製作用,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的中觀因素;而整個時代的內涵、精神、存在方式,「人」的內涵、存在方式則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的宏觀因素。總起來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復雜的、漫長的社會系統工程,牽涉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時代範式的轉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對此,全社會都應從人類存在的終極價值,教育對人類、國家、個人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教師專業化的真諦的層次上,予以深刻體會,並以理智性地判斷、選擇和行動來推進教師專業化。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朱麗葉·米切爾曾經在她著名的《婦女:漫長的革命》中論述了婦女解放的艱難性、系統性、復雜性,本文在上述分析後認為,旨在使教師職業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公認的專業的教師「專業化」運動同樣是一場漫長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