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葯子是什麼化妝品
㈠ 紅葯子的作用
紅葯子,讓扒並中葯名。為此掘蓼科植物毛脈蓼Polygonumcillinerve(Nakai)Ohwi的塊根。分布於東北、西北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之功效。常用於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坦跡,急性菌痢,急性腸炎,泌尿系感染,多種出血,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風濕痹痛,熱毒瘡瘍,燒傷。
㈡ 紅葯子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方劑名·紅葯子
- 4.1 處方
- 4.2 製法
- 4.3 功能主治
- 4.4 紅葯子的用法用量
- 4.5 摘錄
- 5 中葯名·紅葯子
- 5.1 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殲睜根·《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 5.1.1 紅葯子的別名
- 5.1.2 來源及產地
- 5.1.3 性味歸經
- 5.1.4 功能主治
- 5.1.5 使用注意
- 5.1.6 化學成分
- 5.1.7 紅葯子的葯理作用
- 5.2 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檠的根莖·《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 5.2.1 紅葯子的別名
- 5.2.2 來源及產地
- 5.2.3 性味
- 5.2.4 功能主治
- 5.2.5 化學成分
- 5.2.6 紅葯子的葯理作用
- 5.3 薯蕷科植物薯莨的塊莖·《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 5.3.1 紅葯子的別名
- 5.3.2 來源及產地
- 5.3.3 性味
- 5.3.4 功能主治
- 5.3.5 化學成分
- 5.3.6 紅葯子的葯理作用
- 6 參考資料
- 附:
- 1 用到中葯紅葯子的方劑
- 2 用到中葯紅葯子的中成葯
- 3 古籍中的紅葯子
1 拼音
hóng yào zǐ
2 英文參考
ciliatenerve knoeed roo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紅葯子:1.方劑名;2.中葯名。
4 方劑岩培名·紅葯子
紅葯子為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三一三方。
4.1 處方
辰砂4錢半(研),乳香4錢半(研),硼砂1錢,明雄黃3錢,砒霜5錢,白礬6錢(火飛枯,研),麝香3分,虢丹6錢。
4.2 製法
上為細末,入凈鍋內與黃蠟和勻。
4.3 功能主治
癰疽,發背,毒腫,惡瘡。
4.4 紅葯子的用法用量
隨瘡孔竅大小深淺,臨時作條子插入瘡孔中,1日1換。約用35次,令其毒肉凈,卻以膏葯貼之。
4.5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一三
5 中葯名·紅葯子
5.1 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根·《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紅葯子為中葯名,出自《本草圖經》[1]。
5.1.1 紅葯子的別名又名赤葯、硃砂七、猴血七[1]。
5.1.2 來源及產地蓼科植物毛脈蓼Polygonumciliinerve (Nakai) Ohwi的塊根[1]。主產陜西、甘肅、河南[1]。
5.1.3 性味歸經苦、微澀,涼[1]。入肺、大腸、肝經[1]。
5.1.4 功能主治功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調經[1]。
①治扁桃體炎,胃炎,胃潰瘍,腸炎,痢疾,尿路感染[1]。
②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1]。煎服:3~5g[1]。
③治外傷感染、出血,跌打損傷,癰癤[1]。研粉敷[1]。
5.1.5 使用注意少數病人服後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肢麻及頭暈等反應[1]。孕婦慎服[1]。
5.1.6 化學成分本品含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大黃酸及食用大黃苷(Rhapontin)等[1]。
5.1.7 葯理作用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綠膿、粗改唯痢疾桿菌均有抑製作用;水浸液對多種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有抑製作用[1]。大黃素甲醚有致突變現象[1]。
5.2 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檠的根莖·《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紅葯子為中葯名,出自《陜西中草葯》,為《四川中葯志》記載的慕荷之別名[2][1]。
5.2.1 紅葯子的別名又名索骨丹、紅葯子、牛角七[2]。
5.2.2 來源及產地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的根莖[2]。分布陜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2]。
5.2.3 性味苦、澀,平,有小毒[2]。
5.2.4 功能主治功在清熱化濕,解毒,止血[2]。
1.治痢疾,腹瀉,白濁,帶下,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咽喉腫痛,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2]。煎服:4.5~9g[2]。
2.煎水洗治子宮脫垂、痔瘡、脫肛;研末撒治外傷出血;搗敷瘡毒[2]。
5.2.5 化學成分根莖含丁香酸、熊果酚苷、沒食子酸、巖白菜素及其3甲醚、2,6二羥基苯乙酸甲酯[2]。又含黃酮苷、蒽醌苷、強心苷、鞣質等[2]。
5.2.6 紅葯子的葯理作用本品對標准株腺病毒、腸病毒、流行株腺病毒及單純皰疹等有廣譜性的體外抗病毒作用[2]。用酸水解後的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體外抑菌作用[2]。
5.3 薯蕷科植物薯莨的塊莖·《中醫大辭典》·紅葯子
紅葯子為中葯名,出自《湖南葯物志》,為《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薯莨之別名[3][1]。
5.3.1 紅葯子的別名又名薯良、硃砂蓮、山豬薯、紅葯子、紅孩兒、金花果[3]。
5.3.2 來源及產地薯蕷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3]。產貴州、江西、湖南、雲南等地[3]。
5.3.3 性味苦、澀,平,有小毒[3]。
5.3.4 功能主治功在活血止血,清熱解毒[3]。
1.治產後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瀉,痢疾[3]。內服:煎湯,6~9g;研末,每次0.9~1.5g[3]。
2.治外傷出血,研粉撒;燒燙傷,研粉油調塗;毒蛇咬傷[3]。搗敷或醋磨塗傷口周圍[3]。
5.3.5 化學成分本品含鞣質及皂苷等[3]。
5.3.6 紅葯子的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