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化妝技巧 » 如何在後宮化妝

如何在後宮化妝

發布時間: 2023-05-11 17:49:39

⑴ 清代後宮有什麼美容養顏的方法

清後宮的美容養顏方法我不太清楚,只是我有些書介紹小皺紋的消除方法,我也沒有試過,僅供參考,希望能有所幫助。

驗方一,將蛋黃與一小匙蜂蜜,和一小匙麵粉充分攪拌後,用來敷臉,如是乾性皮膚,則應加些`橄欖油,待一刻鍾後洗凈,然後可用冷霜,接摩五分鍾,再用紗布拭掉。

蛋白敷面與上法同時進行,其方法是第一夫蛋黃敷面,第二天休息,第三天蛋白敷面,第四天休息,如此交替達六個月,可使皺紋消失,因蛋白能使松馳的皮膚綳緊,蛋黃能給皮膚營養。

驗方二,如果上法過敏不甚適合,可改用養樂多敷面法,養樂多即發酵後的牛奶。用養樂多均勻抺在臉上,輕輕覆上紗布,以免流失,約一刻鍾左右用溫水洗去,一周三次,持續三個月,就有好效果,可使皮膚光滑細嫩。也可試用蜂蜜來敷面膜。蜂蜜養膚化斑。

美容食品有黃瓜,豬皮,地瓜,紅棗,葡萄籽,蘋果,海帶,冬瓜,無花果,西紅柿,桑葚,牡蠣等。

清人入關之日,正是中國資本主義曙光初現之時,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文化豐富。作為我國封建 社會 最後一個王朝,康乾盛世的繁華使化妝品和化妝技術有了更為廣闊的前景。作為紫禁城的清代後妃們,既汲取了歷代的化妝技術,又融合本民族的肌膚特點,使後宮的女性化妝養顏成為宮廷生活重要的部分。

後宮嬪妃們美容養顏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達到「宮廷氣質」,而最忌庸脂俗粉。

清康熙初年,孝庄皇太後就為後宮制定了關於衣著妝容的嚴格制度,宮妃們絕不允許凃脂抹粉,打扮妖冶。

後妃們的化妝以「適宜」、「得體」為准,至於衣著首飾那是有等級之分的,有專門的太監予以監督。

紫禁城的環境其實是很空寂冷清的,清統治者們為了營造一個富有生氣的氛圍,需要嬪妃們的臉色充滿活力,具體說來就是要有寶石般的滋潤光澤,避免皇帝的心情也陷入灰色陰暗的色調。

清宮後妃於是以滋養皮膚為主、化淡妝為輔,屬於化妝與滋養兩個種類。

化妝品用香粉、腦脂(舊時的脂類護膚品)唇膏、黛石。

後妃們的化妝品分為春秋兩季,使用蘇杭產宮粉敷面;凃腮、點唇使用南京、楊州的胭脂。

當時江南名城蘇州的產業之一就是養花,女人們將花製成各種化妝品,這種化妝品需要的是耐心、細致、精緻,最後的產品可以說得上集天地之精華。

夏天氣溫較高,化妝品多用水性香精,它們是用玉蘭花、玫瑰花、茉莉花等香氣濃郁的花類蒸制而成花露,加入香精,在有限的空間里、頓時飄出時有時無的自然花香。

清宮太醫們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嬪妃們的內在營養與表面美容服務,用什麼方法可以入口經消化後攝取營養,增加膚色的紅潤,促進生存代謝,不但考驗著太醫們的「望聞問切」功夫、更是檢驗他們對「虛實寒熱」的兼顧處理。

所以清宮的日常飲食並沒有什麼「十大」、「八大」菜系之分,而是注重合理的營養成分和如何被盡量吸收。比如,那些走路都要太監扶著的妃嬪,著起來似乎「嬌慵懶散」,其實是一種「腥腥作態」,她們其實偏愛豬肉、豬蹄,豬皮。

而在夏天就喜歡吃各種可以入口的草本鮮花、花蜜、堅果,除了美客養顏,對於皮膚的滋潤,功效顯著。她們常吃的花品種有榆線、玫瑰、荷花、桂花、菊花等。

嬪妃們的零食都是蜜餞果脯。如瑾妃愛吃桃脯,杏脯,蘋果脯。

頭發是身體 健康 與否的標准之一,中國古代已經意識到了美發與美容的同步。

一頭的長發當然需要營養,而芝麻卻是首選。

經常屹芝麻燒餅,這是慈禧太後的獨家秘方。

經常吃核桃仁、松子,可以補腦延緩衰老。

慈禧太後常年都吃,所以一頭不是霧水,而是黑發及腰。

滿族的傳統習俗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還是很頑強的,她們重視美發,養發,令人窒息的是她們的風俗是從不用水洗頭,那麼,她們是如何清理頭發的呢?

每天必須梳頭,而且是用現在少見的篦子反復徹底梳理。必須堅持每天梳,並且伴以有節奏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梳子必須每次用後清洗,並且排列整齊,各種各樣用途的梳子陳列在精緻的紅木盒中。

如何使頭發緊貼頭皮呢?現代人對此當然有很多辦法,如凡士林、發臘、摩絲等而清宮嬪妃則是用很原始的東西解決,

我們知道,木工刨下來的木質刨花,隨處可見,而清宮用桃樹刨花經過浸泡三、五天後,水變成粘液狀,用來粘抿發型,效果很好,如果再加入營養頭發的中葯材,保養效果更佳,於是在桃膠水中加入可以滋潤頭發的東西。

光緒、慈禧就加過榧子、核桃仁、側柏葉、粉碎後泡在冬天搜集的雪水中,用時兌在刨花水裡,保養頭發的程序如此復雜,也只有清宮才有如此之閑。

李連英為什麼如此受到慈禧垂青有加,就是因為李連英認真學習研究對中年慈禧頭發的保養之道,使風韻猶存的慈禧太後鳳顏大悅,於是一刻也離不開小李子。

結束語

充滿脂粉氣的本文回答完畢,與我平時回答關於墓葬、武功、戰爭不同,但它同樣是 歷史 的組成部分,而且涉及到傳統的美容養顏方法,所以作答。

宮廷妃嬪們素有粉黛、佳麗之稱,而隨著皇權的加強,皇宮幾乎與民間完全隔離,民間對那高高的宮牆後的神秘世界知之甚少,即便到了今日,後宮嬪妃們的衣食起居、言談舉止,也不為人熟知,大家對後宮的了解基本來源於清宮劇,那麼這些影視劇中的後宮是否與史實相符呢?

生命在於運動,然而後宮妃嬪們久居深宮,最大的運動不過是到御花園里轉轉,而且走的很慢,經年累月下來,妃嬪們大多數體弱多病,長年以丸葯、湯劑為伍,御葯房的主要供應對象就是這些嬪妃。

雖然多病,但是妃嬪也是女子,有著愛美的天性,為了追求美,她們會製作那些華麗的衣服,當然,也少不了美容養顏。

慈禧太後是這些美容方法的集大成者,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她掌控著莫大的權力,但她也有普通女性的愛美慾望,隨著年紀漸長,美容 養生 成為了她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先 休閑生活 。在政務之暇,慈禧的休閑生活豐富多彩,如看戲、逗狗、玩紙牌等等。其次 食物 。慈禧非常注重膳食,為她備膳的壽膳房廚役、太監約有200人,而食材多為新鮮蔬菜、山珍海味。每餐必是葷素搭配,飲食絕不單一,各個季節的肉類蔬果並不相同,冬季食羊肉、鹿肉等熱性食品,夏季則食用野生的茯苓、山菜、蘑菇等。

最後就是真正的 美顏 方法了。慈禧對此非常重視,每天為此花費大量時間。她堅持每天早晚用溫水洗臉、敷面,再用按摩器按摩面部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隨後使用揚州產的宮粉、蘇州制的胭脂和宮廷自配的玫瑰露護膚美顏。

慈禧還相信中葯美容,根據皮膚的變化經常請宮廷御醫擬定醫方,開葯美容,直到晚年,她的皮膚仍有彈性。

除了臉部,慈禧對頭發也很重視,她令御醫專門為她研究配製了口服、外用的養發中葯,為她梳頭的太監以及梳頭用具都經過精心挑選,確保不會傷到頭發。

所謂明眸皓齒,牙齒的護理也被慈禧所重,她既用中葯保護,又用葯具醫療,直到七十多歲她的牙齒依然很好,沒有掉牙,也沒有齲齒等口腔疾病。

除此之外,慈禧還有吃珍珠粉、吃茯苓餅、用雞蛋清塗臉、嚼含人參等等方法,導致她到了晚年依舊風韻猶存。

雖說古代沒有現在那馬多的化妝品、護膚品,但是同樣是女人,愛美之心是一樣一樣的,所以她們同樣有一套自己的美容方法,而且是純天然無化學物質的護膚品,如果你也喜歡美容美顏,不妨一起學學這些清代後宮嬪妃們的做法。

一:雞蛋清敷面
這個是最常用的,後宮女子都用這套方法來保證肌膚細膩光滑,那就是用雞蛋清塗抹在臉上或者其他部位,過一會兒再用手巾輕輕擦乾凈,一般不出半個月,臉蛋就會柔軟有彈性,堅持更久一點效果也更好。
二:喝銀耳湯
銀耳大家都不陌生,銀耳又叫白木耳,裡面的蛋白質有助於美容養顏,銀耳還能夠補腎固精,潤肺止咳,調血補氣益腦,是滋陰養顏養膚潤膚佳品,對於養顏美容有特殊的療效。據說慈禧太後每天都要喝,其他嬪妃也都效仿。
三:玉石按摩
這個恐怕只有慈禧太後才享有的了,她專門訓練了很多侍女用玉石幫她按摩皮膚,這樣可以使得臉上的皺紋減少,慈禧太後雖然招人恨,可是在美容養顏這些方面女生們還真的跟她學學,人家五十多歲時肌膚還非常光澤有彈性,還有說孫殿英盜慈禧墓時有的士兵盡然有非分之想。
四:熱敷
顧名思義,就是用水蒸氣敷臉,現在很多女生也用,清朝後宮里的嬪妃可謂是用的如火純情,她們用特製的銀盆,裡面放好香料,倒入熱水,再用非常柔軟細膩的毛巾浸透熱水之後,按照臉上肌膚的紋理來敷,敷好之後神清氣爽,她們每天都要如此,個個皮膚光鮮亮麗、富有光澤。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牙齒變白、沐浴、去除黑痣黑斑、除汗、拔毛等,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慈禧太後說的:「要早睡,別熬夜」!

女人總是和美聯系在一起,或者說女人無時無刻不在追尋著美。古代的女子自然也不例外,後宮中的女子就更別說了。下面就以清朝為例看看後宮中的女子有怎樣的美容養顏方法。

後宮中的女子但凡有點地位都有奴僕侍奉著,不用自己動手,因而缺乏鍛煉,外加深宮寂寞,大多數女子的身體都比較弱,有的甚至長久纏綿病榻。所以她們所服食各種湯葯來保護身體外加美容養顏,沒有好身體哪來好容顏呢。妃嬪的用葯多由清宮御葯房負責,不同葯方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由當歸、青皮、生地等配比而成的四制香附丸就具有舒肝解郁的療效,人的積郁解除之後,氣色自然就變好了。

除服用葯物外,清代後宮還通過食療來美容養顏。這就不得不提到清代後宮美容高手慈禧太後了。

為了維持自己的容顏,慈禧太後經常食用各種花尤其是白菊花和荷花,這兩種花都可以疏散風熱、清火安神。奴僕們先摘取新鮮的花瓣,然後清洗干凈。慈禧太後就將這些花瓣放入到燉好湯中,蘸著醬料吃,菊花火鍋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此外,慈禧太後也用花瓣沐浴,還用花瓣水柔膚。珍珠粉是慈禧太後的又一愛用物,她經常用珍珠粉塗面來使自己的肌膚潤滑白皙有光澤。

太平車又稱玉滾子,是慈禧很愛用的美容儀器。實際上,不止慈禧其他妃嬪也很愛用。

玉滾子多由玉石等名貴材料製成,呈丁字形,頂部是可以滾動的橫頭,中間有一把長柄。手握長柄,橫頭就可以在臉上來回滾動,由此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而玉滾子一般都配合專門的面霜「玉容霜」使用,先塗面霜,再用玉滾子按摩臉部,效果更佳。這玉滾子其實和現在紅透半邊天的日本beauty bar 24k黃金棒還有ReFa美容儀差不多。

清代後宮的美容方法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了。總之女人追尋美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

參考資料:

李寅:《雍正和他的甄嬛們》

《後宮妃嬪的養顏秘書》

⑵ 沒有卸妝水,沒有卸妝油,那古代女子如何卸妝

自古以來,人類就為追求美付出了無盡的努力。為了讓自己的外表更漂亮,人們發明並出口了紅色、粉底液、高光、散粉等化妝品,讓我們的妝容看起來更加精緻。同時衍生出了一系列卸妝產品:卸妝水、潔面油、卸妝水等等,琳琅滿目。

只用清水洗臉,當然會有一些化妝品殘留,長此以往會對皮膚造成傷害。那麼聰明的古代女性如何卸妝呢?

沒有卸妝和潔面油,古代女性如何卸妝?有一種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阿房宮賦》曾描寫後宮化妝卸妝的場景:「星辰閃耀,開妝鏡;綠雲擾亂,梳焦姣也;溪水漸倦,肥水棄。」


可以說中國女性化妝的歷史非常悠久。暫時不談卸妝。先說古代女性用的化妝品。它們是由什麼製成的?

⑶ 古代到底存不存在易容術後宮的嬪妃是如何化妝

古代的美人也是如此,今天女性一般都用粉底和粉餅來讓自己皮膚變白,而古代美人們也同樣用粉來美白。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對此物極為著迷。服用一顆,臉色能白好幾度。當時的姑娘們,還經常配著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連臉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化妝用具的先給備齊嘍:各種型號的多子奩盒,來一套;疏密程度不一樣的梳篦,來一套;不同顏色的妝粉來一套;畫眉用的黛硯,來一套;還有銅鏡、熏爐、唇脂等等,反正和現在差不多,當時化妝的大都是男人,所使用的顏料大多提取於大自然中的動植物, 且他們已經懂得了擠植物汁液塗在皮膚上保養的概念。人類學家推斷得出一個結論: 即化妝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事物紀原》卷三記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婦人畫眉之初也。」如果說古代女子的妝飾,能達到登峰造極的當屬唐朝時期,既時尚又大膽。

媽媽可能會畫眉毛、塗口紅,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其實古代人也會化妝。那古代人化妝和現代人化妝,有什麼不同呢?化妝要用到化學材料,但古代沒有化學,那古人會用什麼樣的化妝品所以這些化妝品從原料到成品,大多以天然植物、動物油脂、香料等為原料,經沸煮、發酵、過濾等步驟而製成。

妝粉。這是中國古代婦女最普遍的化妝方式。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另一種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兩種都是用來敷面。

⑷ 古代美女都是純天然非也,來看看古人如何化妝

現代化妝術日新月異,如果搭配上美顏相機,甚至能起到「換頭」的神奇效果,但對於許多男士來說這是一個雷區。由於被網上的「照騙」欺騙太多的感情,所以一些男士紛紛抱怨:「如果現代美女也像古代的一樣不化妝純天然就好了。」但是古代美女真的正如這些男士所言,一個個都「純天然無污染」嗎?非也非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中外古代女生都鍾情於化妝,而且他們的化妝技術和化妝條件,一點也不比現在的女生差。下面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古代的女生如何打扮化妝塑造最美的自己。

古代的平民女性確實追求「天然美」,但是這種「天然美」並非指不化妝打扮,而是用化妝品來釋放最自然的自己。由於古代的平民女子需要在田間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她們往往會曬得黝黑,皮膚的褶皺里也會藏有泥垢。如果這些平民美女像網友所言不用化妝品,可能她們的面容會嚇暈這批網友。正如芙蓉要抖落淤泥綻放自己,首先要經過清水的洗滌。古代平民女子要想還原自己的天生麗質,首先需要動用一批清潔用的化妝品。

在古代最普遍的清潔類化妝品,名叫「澡豆」,它類似於今天的洗面奶。澡豆由豆子的粉末揉搓而成,它裡面加了糯米蜂蜜等材料,在護膚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它的具體功效在唐代醫書 《外台秘要》 里有記載:

按照記載,澡豆除了可以防曬黑讓膚色保持紅潤之外,還能夠洗掉臉上的黑頭和粉刺,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潔面工具。由於材料多源自於農產品,而且蜂蜜等昂貴原料可以用豬腦桃仁替代,所以澡豆的製作成本較低,售價也偏低,下到平民女子上到皇親國戚都買得起。可以說澡豆在古代,是真正的國民產品「國貨之光」。

除了澡豆之外,古代平民女子還有許多專門用於潔面的化妝品,蘆薈膏就是其中一樣。眾所周知,淘米水和蘆薈都能起到護膚潔膚作用,我們的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國的醫書 《駐顏有術偏驗方》 里,記載有這么一個配方:採摘洗凈二百五十克的蘆薈,用火將其汁液逼出,加上肥皂水攪和,再將液體敷在臉上就能起到面膜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蘆薈和肥皂,和今天的成分略有不同,大家不要輕易嘗試,畢竟我們的膚質和古人相差較大。

清潔類化妝品在古代平民女子圈子裡是主流,因為胭脂粉黛等化妝品,敷在臉上之後不便於勞動。不過不需要從事耕織勞作的時候,平民女子也會用上一點兒胭脂粉黛打扮自己,花木蘭在 《木蘭詩》 最後對鏡貼的「花黃」,就是一種花狀的化妝粉或者貼紙。

古代貴族女性經濟條件好,而且長期活躍在貴族間的宴會,她們對化妝品的需求比較大,接觸的化妝品種類也比較多。這些女子不事勞作,有條件天天沐浴更衣,她們不需要清潔類的化妝品。所以古代貴族女子最常用的,是鉛粉、口脂、石黛、胭脂、花鈿、面脂等等專門用於打扮的化妝品。

古人除了擁有眾多化妝品,她們還研發了一套科學的化妝流程。根據宋朝的 《太平御覽》 記載:

這段話裡面的「梅花」指梅花妝,它是唐朝時期皇宮里很流行的一種妝,但是在宋朝卻少有人能化出來,所以壽陽公主化出這種復古梅花妝之後,「宮女皆奇之」,並且紛紛效仿。而壽陽公主勾畫梅花妝時,採用的正是一個標准古代化妝流程。

這個流程的第一步「敷」是指敷鉛粉,鉛粉是用鉛加工而成的一味中葯,它本來用於治腹瀉和寄生蟲,後來被開發成了化妝品。鉛粉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又白又能遮瑕。古代貴族女子化妝首先會先用鉛粉把自己臉上的坑坑窪窪遮起來。第二步「鉤」是指鉤眉,鉤眉和現代的畫眉差不多,不過古人畫眉用的是「石黛」,這是一種黑色的礦物粉末,由於第一層敷了粉,臉上摩擦力大,所以古人能夠用粉狀的「石黛」畫眉,不像今天這樣要用偏油性的眉筆。

化妝流程的第三步「點」是指點額黃。所謂「額黃」就是古代女子畫在眉間以上額頭中央的花紋,「花黃」就屬於這種類型。不過由於大多數女性的化妝功力並不強,自己畫花紋容易畫疵,所以很多額黃都是貼上去的花鈿而不是點的。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之所以驚艷眾人,就是因為她在眉心畫了一朵梅花。化妝流程的第四部描,是指描斜紅。斜紅是古代貴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紋,它呈月牙狀,一般畫在臉頰兩側,但畫在眉眼之間的斜紅,能起到現代眼線的效果。

古人化妝流程的第四步驟「含「是指含口脂。口脂就是專門用於塗抹口唇的胭脂,這種胭脂一般會做成紙狀,女子們要化妝時就輕輕含它一口,然後用手指將嘴唇上的口脂撥均勻。古人和我們的現代人一樣也需要定妝,最後一步「抹」就是在臉上抹面脂,將妝容固定住,但面脂風干不足的話古人看起來會油光滿面。

化妝並非是女生的專利,現代許多男演員或者男主播也會化妝。「男子漢絕不化妝」的直男癌思想,在四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過時了。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在 《大招》 里寫道:

其中「粉白」是指在臉上鋪香粉,這種香粉一般由米粉摻雜香料組成,戰國時期楚國許多官員上朝時,都需要在臉上敷這樣一層粉。「黛黑」就是畫眉毛,它也是楚國官員一種宮廷禮儀。屈原作為楚國的政治家兼文學家,他在平時出遊的時候,不僅保留了宮廷「粉白黛黑」的習慣,還學起婦人「簪花」。屈原這種雅俗合璧的化妝技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同樣清高浪漫的名士們繼承了下來。

根據顏之推的 《顏氏家訓》 記載:梁朝時期貴族子弟,一個個「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比起屈原他們打扮的心思更加精細,這群貴族子弟不僅要化妝畫眉,還要用熏煙給自己的衣服添香,還要把自己臉上的雜面剃掉。這一系列操作下來,類似於做了一套現代的外形設計。西晉時期著名的美男子"古代四大帥哥"之首潘安,就是一位化妝大師。

傳說潘安每次在人群前出現,臉上總是帶著妝,他不僅身上帶有香氣,連為他拉車的馬也帶有一股清香。當時許多皇宮裡面的妃子,打扮起來也沒有潘安顏值高,難道這些妃子長得不及潘安嗎?非也非也,西晉的妃子們大多來自於魏蜀吳三國的皇室,她們在三國進宮前已經經過一番精挑細選,被選入西晉宮廷時又經過一道關卡,其上位難度比起如今的選美冠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選美冠軍」們相貌都不及一個潘安,歸根結底是因為潘安的化妝技術特別高強。潘安本身底子不錯,而且他畫眉時很會把握濃淡,塗口脂時很會注意形狀,而且他從來不貼花黃,只追求「但見山水不見亭,但顯眉眼不顯妝」的效果。

古代的帥哥美女們,清一色都是化妝高手。即便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在韓非筆下也得「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所以不存在自然變美的懶人,只有努力變美的美人。西施所在的春秋時期,我國的化妝品和化妝技術還不成熟,但是化妝已經成了顏值俱樂部的必修課。貂蟬、楊貴妃和王昭君所在的年代,化妝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她們能夠在各自時代眾多美人里脫穎而出,在三千後宮佳麗里博得寵愛,精緻的妝容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西周時期開始,經過四千多年的發展,化妝從一門技術進化成了藝術。古人採用的許多化妝技巧,在如今得到了改良。例如古人所畫的額黃,由於集中於眉間,它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額頭上,額頭不是化妝重點區,所以額黃會導致觀賞者分不清主次。現代的化妝師們吸取了教訓,把貼花轉移到眼睛打下的一兩厘米的地方,它們能夠將觀賞者的目光聚焦到化妝者的眼睛,恰好眼睛是許多妝容的靈魂所在,它能給觀賞者帶來極佳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太平御覽》

《外台秘要》

《楚辭》

《韓非子》

⑸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從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顆愛美之心,現代人們的化妝品五花八門,款式、型號之多,數不勝數。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技,他們都用胭脂、螺子黛、鉛粉、畫面靨等化妝技術來裝扮自己,這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但是當時古人的化妝技巧一點都不失我們現在的水準。

六、第六步點朱唇

古代的女性將口紅稱之為唇脂,人們將唇脂塗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塗法,唐宋時期流行點絳唇,就是將唇脂只塗在兩片唇的中間,以顯示櫻桃小口之美。直到後來漸漸的演變成塗滿整個唇部。

古代女子代妝步驟之多,一點都不輸我們現在,愛美之心人皆有知,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熱愛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妝方法也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樣的審美觀念。

⑹ 古代貴妃服飾化妝作品名稱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您想知道的

轉帖:古代後宮化妝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214005/
一、古代的女子的「化妝品」
(1)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2)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3)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4)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5)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二、古代化妝工具
(1)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2)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3)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三、古代後宮佳麗用的化妝品
美貌,根本就是一場玫瑰戰爭。
話說最著名的敗家昏君隋煬帝。他喜歡坐著龍舟到處游盪,每個舟上都有挑選的妙麗長白女子千人,手執著雕板鏤的金楫,被稱為「殿腳女」。一天,隋煬帝看上了一位殿腳女吳絳仙,迷上她的柔韌和麗質,要提升她為婕妤,卻沒想到她已經嫁人了,隋煬帝很掃興,把她提到龍舟執首楫,稱為「崆峒夫人」。這位皇帝的愛好真是廣泛而沒有原則啊,有教無類,從老爹的妃子,到地位最低的民婦,再到羞顏未嘗開的小女孩,通吃,只要夠漂亮。由於吳絳仙把眉毛畫成長蛾眉狀,後宮佳麗爭先恐後地效仿畫長蛾眉。司宮吏每日發放螺子黛五斛,叫做「蛾綠」。螺子黛產自波斯國,每顆價值十金。隋煬帝每每倚靠著蔽日簾看吳絳仙,許久也不離開,說:「古人說『秀色若可餐』,像絳仙這樣的真可以治療飢餓病啊。」另一位勞民傷財的美女是孫權之子孫和的愛妃孫夫人。孫和常將孫夫人抱在膝上,一晚月色明亮,一不小心,他手裡的玉如意碰傷了孫夫人的面頰,血流滿面。孫和喚來御醫,命令他們不得留下任何疤痕。御醫說,止血容易,要不留疤,就必須用白獺髓、玉屑和琥珀屑調和在一起,經常塗抹,才能生效。孫和於是懸賞天下,有獻白獺髓的,以千金酬謝。富春江上有個老漁翁稟奏說:每年祭魚的時候,白獺們為爭奪配偶將發生廝殺格鬥,死去水獺的枯骨藏於石穴之中,雖然裡面沒有骨髓,但將骨頭粉碎,與玉粉調和,也可以去疤痕。孫和聽了,便命漁翁打撈一些獺骨,玉屑、琥珀粉調和,製成葯膏。結果,昂貴的琥珀粉用得太多,鄧夫人敷完以後,在臉頰上留下了一個赤紅的斑點,看起來更俏麗了。後宮嬪妃一看,紛紛都用丹脂在臉頰上點一小斑,竟成風俗。誰在問,為什麼如此。郭靖為何愛黃蓉不愛華箏?陳家洛為何愛香香公主不愛霍青桐?楊過為何愛小龍女不愛郭襄、郭芙、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耶律燕?就是因為她們不及前者漂亮。天使愛美麗,男人也愛美麗。簡·奧斯丁在《諾覺蘭寺》里寫她的女主角凱瑟琳,「在會上她穿什麼裙子,梳什麼發式,就成了她的最大心事。」女人嘛,誰不是呢。藍籌屬你,紅裙屬我,事業陪著你,衣服纏著我,古今中外同一。
四、古代的化妝品和化妝術
(1)眼圈化妝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保護肌體或為了修飾儀表,十分關注化妝。在原始人時期,人類習慣於在身體皮膚上塗抹動物脂肪、油類、粘土和黃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蟲叮咬。當時,人類生活於莽莽的原始森林中,為了預防風土疾病,還熱衷於搞迷信咒術來去邪除魔,每當人們舉行祭典儀式時,必須化妝眼睛和面部。
在古埃及,人們為了防止炎熱和皮膚乾燥,常用香油和油質軟膏塗抹皮膚。另外,古埃及人還喜歡眼圈化妝,即在上下眼皮上勾畫綠色、黑色或藍色顏料,據說這是為了預防砂眼、蒼蠅(古代熱帶有一種蒼蠅能飛進眼內產卵)和飛蟲的入侵,也是為了遮蔽灼熱的陽光和消毒。因此在配製這種塗料化妝品時,大多摻入具有殺菌作用的藍綠色孔雀石粉末。後來人們對這類化妝品的色澤也開始講究起來,便特別愛用淡黑色的二氧化錳調制的塗料,甚至還有選用綠色樹脂的。
據人們對古代木乃伊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古人的眼皮上部塗過黑色顏料,下眼皮塗過藍綠色顏料,這種黑色顏料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鉛,藍綠色顏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內含大量硫酸銅)。
在中東地區,婦女們很早以前就有把眼圈勾畫成藍黑色的習俗,至今,在某些伊斯蘭國家裡,人們仍可透過薄薄的面紗,偶爾見到那些眼圈濃妝艷抹的婦女。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先用煙黑塗描眼睫毛,然後塗上黃白色的天然橡膠漿。當時婦女還愛從指甲花萃取紅色染料,塗抹嘴唇和兩頰。(2)眉唇化妝
據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面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於燕國,所以後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遠在漢代,中國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紅。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現有燕脂。
眉筆在古代又名「黛」,歷史也頗悠久。據文獻記載,侍奉前漢宣帝的京都知事張敞最愛為其妻用黛畫眉。後漢初期,長安地區的女子盛行畫「寬眉」,當時用的是青藍色眉筆。到了唐代,則流行畫蛾須(觸角)眉。
唐代還流行「紅妝」、「朱臉」和「紅臉」,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臉部抹上白粉,再塗上紅色胭脂。據傳說,楊貴妃去後宮同雙親告別時,淚水縱橫,臨上車時,因天氣寒冷,臉上的淚水竟凍結成紅色的薄冰呢!……此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貴妃因體態豐滿,每當盛夏季節便熱得喘不過氣來,汗水盈盈,每當她用手絹抹臉時,手絹就變成紅色的了。
唐代大詩人也寫過《時世化妝》一詩,詩中描述了當時長安女子流行在唇上塗黑油(稱為「烏膏唇」),臉上抹白粉的化妝術。
公元601年,高麗僧把口紅傳到日本,所以當時的《吉祥仙女圖》中的仙女們的唇上都塗有口紅,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紅化妝還是在十八世紀初,那時的女子為了使口紅抹得濃些,都愛在塗口紅前先在唇上塗上墨。(3)點痣與鬍子化妝
十七世紀末期,巴黎的婦女流行點黑痣的化妝術。黑痣的形狀分為星狀、月牙狀和圓形的,一般多點綴於額、鼻、兩頰和唇邊,也有點於腹、肚和兩腿內側隱蔽處的,痣的色澤有黑色和紅色等。
據1692年巴黎聖但尼街點痣店的宣傳稱:痣的含義因痣的所在部位不同而異,大有區別。比如,點於額上的痣象徵女王;點於鼻孔兩側的示意不知羞恥;點於眼框上表示充滿熱情;嘴唇邊點痣者,表示愛接吻,是個愛情不專一的女人;酒窩上點上痣示意主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女人。當然,這些含義都是人們設想出來的。
此外,當時的男子也「不甘落後」,時興留口胡,這種習俗曾在社會上鼓噪一時。
據說,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愛留鬍子,所以其後那些愛趕時髦的男子便如法炮製,蓄起這種具有國王風度的鬍子來了。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有些男子還別出心裁愛在鬍子上塗上厚厚的香發膏,使鬍子變得十分堅硬,猶如鐵絲。此外,還有愛在口胡兩端裝飾彩色假帶的時髦男子,甚至還有用專門製作的鬍子套的,引以為美,真是無奇不有,令人瞠目結舌。(4)香水與香油熱
象古印度時代那樣,古代歐、亞洲婦女,為了身體舒適和吸引人,常用化妝術來消除汗臭和體臭。據《埃及的醫術》一書介紹,古代王公貴族的淑女們,常用一種添加芳香物質的油狀物作化妝品,當時已發明用簡單的蒸餾法來提取香油,但還未發明揮發性的香水。這種油狀香油中添加了麝香、龍涎香或沒葯等香料,也有用茉莉花、番紅花等花瓣經過蒸餾來提取香精的。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人們已把香水滴入洗澡水,並用浸透這種洗滌液的海綿來擦洗身體。古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愛用薰香。有的婦女則在下身放入龍涎香或麝香。
到了十六世紀,由於哥倫布等人發現了新大陸,其後許多新發現的香料便源源不斷地帶回歐洲,如可可,秘魯香膏和華拉尼香料等。當時,人們迷信搽香水和香油(特別是含麝香和龍涎香的)能預防梅毒,因此社會上很快便掀起一股香水和香油熱潮。當時,義大利佛羅倫薩有一個商人把舶來的香料運往巴黎出售,結果發了大財。尤其是路易國王統治法國的十八世紀洛可可的時代,社會上香料的銷售量極大,就連婦女的洗腳水也要摻上香水。據說當時凡爾賽宮的貴婦人還使用過一種所謂「消屁香水」,正是無奇不有。路易十四時代的化妝術
十八世紀初葉,法王路易十四統治法國,那個時代被稱為洛可可時代。據說,這個國王為了美容而寧可剃掉美麗的栗金色卷發,戴上「橢圓形的假發套」,臉上也塗抹紅色和白色香粉。宮廷其它王公貴族也都喜歡塗脂抹粉,戴上長及雙肩的假發套。至於國王的寵妻愛妾和貴婦人更在化妝方面大下功夫,她們把香水如同澆水般地撒在身上,以吸引男子。
浴美容也是那些有錢男女們追求的目標,當時最時髦的浴美容法是用仔牛的奶洗澡以及用百合、水蓮和蠶豆花的蒸餾水、葡萄汁或檸檬汁等化妝水塗擦並按摩皮膚,目的是為了使皮膚增白。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白色肌膚的人的血統才是高貴的。
據記載,當時國王的寵妾蒙特斯邦夫人等人的每天美容日程表中,規定要有2~3小時的床上化妝時間,她們用香水、香粉和香油猛擦身體皮膚,使身上能持久保持優雅的香味,然後再在身上抹上一層厚厚的白色香粉。
不過,當時的口紅和香粉是用鉛丹、錫、硫黃和水銀等化學葯品製作的,長期濃妝艷抹地使用這種口紅和香粉,就會使皮膚變硬,

五、古代女子的化妝
現在的女子個個似乎天生麗質,擦了粉不肯認,「誰都看不出我擦了粉!」(某粉底廣告詞)唐代女子也有這樣的虛榮,把什麼鉛粉、研碎的米粒拚命往臉上搽,也不管會不會慢性鉛中毒,或是掉下一塊粉疙瘩。在這樣的厚粉底上塗上稠密潤滑的脂膏,其效果就是「一洗臉一盆紅泥湯」。王建《宮詞》記某宮女「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
工本如此之高,所以許多人不捨得卸妝,唐詩里經常有「宿妝」一詞,所謂「射生宮女宿紅妝」即指此。溫庭筠說某怨婦「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意思是說「你要是不回來見我,我就不卸妝」!想想一個濃妝婦女一個月不洗臉的樣子,其威脅力度不遜於絕食啊!
唐代的眉形主要有兩種:細長的「蛾眉」和寬闊的「廣眉」(闊眉)。在唐玄宗後期,楊貴妃改用墨煙畫眉,「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全國上下都學習國母的美容新法,結果美容店的青黛和炭條大大滯銷。
過了不久宮里又發明了一種「血暈妝」,即在剃得精光的眉毛上下,用紅紫色塗畫三四條橫道,接著用手指將之塗抹至化開,看上去血肉模糊。這種在當今時尚界也只有王菲敢化的「血暈妝」,在唐代居然大大流行,逼得那些積壓幾十噸墨煙的賣貨郎改行做賣炭翁。
到了元和年間,妝容又改了,「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妝。」白居易這首《時世妝》成了元和某年夏天流行妝容的時尚發布詞————臉塗赭色,黑泥塗唇,八字眉,高聳的椎髻,現在連王菲也沒膽化的這種「哭喪妝」,居然又一次風靡全國。
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辟邪,又因為高原缺氧,嘴唇總是黑黑的,並不是塗了「烏膏」。據吐蕃文獻記載,文成公主到吐蕃後,認為「赭面妝」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建議松贊干布下令廢除這項習俗,吐蕃人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這反映了今人的自以為是與無知,「赭面妝」在吐蕃不僅沒被破除,反而從吐蕃佔領下的河州流行到了長安。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唐時稱「河州」,安史之亂時,河州及河西走廊被吐蕃所佔領,絲綢之路因此被切斷。吐蕃迫令所有唐人遵從他們的生活習慣,改換服裝,披氈裘,衣襟在左邊開,臉上塗赭土。經過一百餘年,河湟地區的唐人外表已與吐蕃人無異。不少兒童學的是吐蕃語言,漢族的觀念已很淡薄,中唐詩人司空圖路過此地,看到的是「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河湟有感》)
大唐帝國視河州被吐蕃所奪為奇恥大辱,時時想著光復河州,吐蕃流行的妝容卻反過來傾倒了大唐,真是沒想到啊。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363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042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905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858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07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535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16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088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080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