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妝有異域風情
⑴ 化妝的步驟,先後順序是
步驟一:首先,用隔離霜均勻塗抹在臉上,如下圖所示。
⑵ 日本藝伎妝容特色
日本藝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們的行業被稱為“花柳界”。年輕貌美的藝伎一臉粉黛,濃妝艷抹,迷倒無數風流人物。然而,當你走進她們的世界就會發現,真正的藝伎生活卻是別有一番滋味。下面是我分享的日本藝伎妝容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日本藝伎妝容特色
藝妓之華麗外觀——
下圖是穿著傳統振袖*1和高木屐*2打扮成舞姬的遊客。藝妓的外貌隨著職業生涯地推移而不斷變化,從濃妝艷抹的少年舞姬*,到略施粉黛的風華藝妓。她們的發型和發簪無處不透露出一個藝妓的成長。有時細節如如眉毛的長短也足以暗示一個藝妓的年齡秘密。年輕的藝妓通常是短眉毛,長長的眉毛一般用於年長的藝妓來表現成熟風韻。
*1振袖:(Furisode,ふりそで)為未婚女性所穿著的和服,有色彩斑斕的圖案及紋理。它依照袖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而袖長大約於39吋至42吋之間。振袖為現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飾,是未婚女性參與成人節或者親友婚禮的常見服飾。
*2 Okobo:高木屐 (おこぼ) 通常稱為pokkuri, bokkuri, koppori geta,厚底的木屐,高約12cm。鞋底為桐木,中心淘空,草席面,鞋的一側栓有小鈴鐺,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體現出舞妓特有的風情。 這是根據其走路發出的聲音而來。只有還在訓練時期的舞姬才穿。通常前面缺口,後面很高,防止和服觸地弄臟。
*3 Maiko:舞姬,藝妓學徒,日語為舞子。
藝妓之精緻妝容——
現在人們通常將舞姬的傳統妝容認成藝妓的代表,但真正的藝妓在特殊表演的時候才會滿臉塗白打扮的像舞姬。
傳統藝妓學的特點為厚厚的白色底妝,大紅的唇彩以及眼睛周圍或黑或紅的色彩。最開始的白色底妝由鉛製成,但明治後期人們發現鉛對皮膚有毒,特別會對年老後的藝妓造成很嚴重的皮膚及後背傷害,於是用米粉替代。
藝妓的妝容很難達到完美,而且費時異常。在穿和服以前就要畫好,以免弄臟和服。首先,她們將一種稱之為“bintsuke-abura”的蠟類/油類物質塗在臉上。接著,把米粉和水混合成糊狀,用竹片從脖子從下往上塗。白色底妝需要覆蓋住整個臉部,脖子和胸口,但在頸後留下兩三處空白(形成W或V圖案,傳統上多為W型),突出傳統的美感。發際線留白,勾勒出臉妝線條。
底妝完成以後,用海綿在臉部,喉部,胸口,頸後移除多餘的粉,暈開底妝。接下來,完成眉毛和眼睛的上裝。傳統是用木炭上裝,現在被現代 化妝 品替代。眉毛和眼角會細木炭描黑,舞姬也會把眼部塗上紅色。
嘴唇用小巧唇刷塗抹。其顏色來由紅色小條遇水脫色形成。冰糖用來營造出唇部光澤*4。基本上沒有藝妓會把嘴唇像西方人一樣塗滿,因為白色本身就能營造出很強的視覺效果,一旦嘴唇全部塗滿就會顯得太大。 第一年級舞姬下嘴唇會部分塗色,上嘴唇則留下不塗,第一年後上嘴唇也會塗上顏色。剛剛 畢業 的藝妓只會在上嘴唇塗滿。大多數藝妓上嘴唇會畫滿或畫一個樣式,下嘴唇畫出優美線條但不與唇部線條相重。藝妓將下嘴唇圓潤化,看起來像花蕾。
訓練最後階段的舞姬會將牙齒短暫塗黑。該打扮一度在已婚婦女和皇室成員早期流行,但現在僅存於少數地區。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塗白後的臉會顯得牙齒非常的黃;張開嘴唇,牙齒像是“消失”了一樣。當然,遠觀效果更佳明顯。
最初學藝的三年,舞姬常常畫著這樣的濃妝。她們先是由姐姐*5或是媽媽*6幫忙上裝,然後是自己上裝。
三年訓練結束後,妝容會減輕。因為她們自身已變得更成熟,簡單一點的裝扮能顯襯出自身風韻。正式場合下,成熟的藝妓也會抹白色底妝。藝妓30歲以後,只有在需要表演特殊 舞蹈 時才會這么塗抹。
更多的細節可以參見:《化妝的 歷史 》(Historyof cosmetics)
*4 Crystallized sugar:冰糖。藝妓的 口紅 由於上色方法極易脫落,所以舞妓藝妓每日要進行不使口紅脫落的飲食訓練。為增加亮度,口紅中加入了冰糖,看上去更加鮮艷奪目。舞齡不滿一年的口紅只塗在下嘴唇,一年後經過許可才能上下嘴唇全塗。
*5 Onne-san 姐姐, 經驗 豐富的藝妓,作為舞姬的導師。
*6 Ok日本藝伎妝容特色-san媽媽,藝妓屋的主人
藝妓之華美服飾服飾——
從後面看茶屋觀學徒*7,能清楚地看到他們豐富多彩的腰帶*8。藝妓總是穿著和服。學徒們會穿著色彩艷麗和服,腰帶華麗奢侈。通常腰帶會比和服色彩鮮明,造出和諧的異域風情。舞姬會佩戴一種稱作“darari”(飄懸腰帶*9)的腰帶。年長的藝妓會穿稍微暗淡一點的花紋和樣式(最值得注意的是,當女子結婚以後其腰帶簡化成一個結,稱為“taikomusubi” 太鼓結び,也就是太古結*10)
藝妓學徒的和服除了有沉重的飄懸腰帶,還有緊縮拖地的長袖,稱作“furi”。在跳舞和表演的時候,她們必須把袖子在手上纏繞很多轉以免絆倒。
和服的顏色,花紋與樣式和四季變化以及所參加的活動有密切關系。在冬天,藝妓們身著長約四分之三碼(約27英寸) 手工 繪制的絲質羽織*11在和服外面。有內襯的和服是天冷時候穿,沒有內襯的和服則是夏天穿。和服華麗異常,大量的 繪畫 與 刺綉 使得2—3年才能完成一件。
芸妓*12會穿粉色和紅色的長褥絆*13(也就是下和服)。舞姬的則穿紅色,上有白色樣式。初級舞姬的衣領主要是紅色夾雜白色,銀色或金色的刺綉。兩到三年後,原本紅色的衣領會被全部綉成白色(當從前面看的時候)顯示出她的資歷。在20歲左右,衣領為全白。
在外出的時候,藝妓們會穿平底草鞋(zori),屋內僅穿厚底短襪(tabi)(白色的,把大腳趾分開的襪子)。天氣惡劣時,他們穿高跟木屐鞋*14(geta)。舞姬會穿一種特殊的木屐稱之為“okobo”。
根據現在勞動法,女子未滿18歲不得開始藝妓訓練(京都除外,15歲的女孩就能成為全職舞姬,但是他們通常11-12歲就要開始學藝才能在18歲時成為合格藝妓)。阿瑟·高頓筆下《藝妓回憶錄》的原型岩崎峰子*15(minekoiwasaki)解釋道:“藝妓的全部在於完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不停地訓練如果我們有任何瑕疵,我們都無臉向客戶收費。一切都必須完美無瑕。”
*7 Minarai: watching apprentice 觀望學徒,一般成為整正的藝妓以前會經歷很多階段,包括 shikomi (服務生)和minarai (觀望學徒)。
*8 Obi:腰帶( おび),日本傳統和服的腰帶。男子的腰帶很窄,只有10厘米寬。但是女子的正式和服腰帶寬可達30厘米,長超過4米。腰帶的種類很多,大多是女子專屬,日常穿著的腰帶由錦緞織成,很窄。色彩鮮麗,明艷動人的大多為未婚女子佩戴。
*9 Darari obi:飄懸腰帶,だらり帯 是京都藝妓佩戴的一種長形華麗腰帶,以懸落飄逸著稱,一場華美。最長可達數米。“だらり”和だらり帯不同,是舞妓腰帶的的一種系法,兩端長長的下垂。 實習 期間系短的“半だらり”腰帶。腰帶約七米長,有一定的份量,系腰帶時舞妓自己無法實施,需要由專門管系腰帶的男性協助進行。
*10 Taiko musubi: 太古結,十九世紀江戶時代,日本婦女把這根繩子模仿一座古代拱橋,系成鼓形狀的“御太鼓結”的小包袱作背飾,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和服”。在日本已婚女子系太古結,未婚女子系蝴蝶結。是日本模仿中國唐代服裝然後改造而成。以下是兩個的對比,左圖可愛的小蘿莉就戴蝴蝶結,右圖的美女就打太古結,這表示人家已經結婚了哦,鬆土黨還是趕緊放棄吧。
*11 Haori:羽織(はおり)是日本服裝的一種。作為防寒、禮服等目的,穿著在長著、小袖的上面。雖然從室町時代後期就開始使用,但是到近代才開始被普遍穿著。下圖的紫色外套就是羽織。我記得這個美女是日本很出名的一個演員,名字忘了,知道的看管可以麻煩告知一聲,謝謝。
*12 Geiko: 芸妓,日本各地對藝妓的稱呼略有不同: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雛妓”;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為“芸子”,皆讀為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為“舞子”,皆讀為まいこ,Maiko)”。自明治時代開始也有“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歐美世界則以關東 文化 為主,皆本於“Geisha”此讀法來轉譯。
*13 Nagajuban: 長褥絆 亦稱 juban, 是一種外形類似和服的長袍,男女會在主外套下面穿長褥絆。 因為絲質和服非常柔軟且難以清潔,因此貼身穿長褥絆可以避免和服接觸身體弄臟。從外部看,只能看到長褥絆的領口。許多長褥絆的領口甚至可以拆卸,不同的領口可以搭配不同的外衣。雖然大部分正式的長褥絆都是白色,但是它們也是想和服一樣精工細造,有美麗花紋。因為男士的和服大多顏色暗淡,花紋暗沉,因此長褥絆使他們的和服顯有色彩感和設計感。
*14 Geta: 高木屐 ,下面是和okobo 對比圖,方便理解。
*15 mineko iwasaki :岩崎峰子曾是日本最紅的藝妓,直到29歲突然退休。《藝妓回憶錄》作者阿瑟·高頓就以她的 故事 為原型。本名已經不清楚了,但在其5歲的時候被Oima收養,因此將姓改成Iwasaki。高頓原本答應會保守她的信息,但他在書的感謝扉頁上提及了峰子,使峰子遭受了嚴重的名譽危機(因為藝妓條列包括必須保持絕對沉默),而且由於回憶錄裡面有些虛構信息,她宣稱回憶錄反應地不是真實的藝妓。因此她自己撰寫了自己的故事:《祗園藝妓》 下面是岩崎峰子和她的《祗園藝妓》。
藝妓之精美頭飾——
上圖為京都祗園區的Maiko Mamechiho。注意到她左半頭部的綠色的頭花了嗎?那是tsunagi-dango,標志著她來自祗園甲部*16。藝妓的發型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更替。在過去,女性頭發部分盤起,部分披散。在17世紀,女性把頭發完全盤起,這也是傳統島田髻*17興起的時期。這種傳統的盤發由當時最出名的藝妓發明* (爭論)。
*16 Gion kobu: 祗園甲部,京都一個區域和祗園東同為藝妓區。從中世紀興起,以保存藝妓文化出名。祗園的藝妓不會成自己為藝妓(gaisha),相反,她們喜歡用當地的稱呼:芸妓(geiko)自稱。祗園由町屋(machiya)和茶屋(ochaya)零星分布構成。
Shimada:島田髷是日本舊時流行的一種女性發型, 游女(娼妓)等職業的女性所梳結,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特色之一多為年輕女性或藝妓一說起源於江戶時代,東海道“島田宿”的游女之間開始流行。舞妓的發型是用自己的頭發梳成的,而不是帶的發套。在成為藝妓的前兩周要梳成“先笄(さっこう)”(sakkou)發型。發型要在專門的發屋花數小時梳成發髻,成型後的發髻可保持一周的時間,晚上睡覺時要枕較高的枕頭,以保持發髻形狀的完整。發髻上差有“花簪”はなかんざし(hanakannzashi),花簪分為松竹梅、桃花、櫻花等形狀,十二個月,十二種叫法。
島田髻一共有四種主要類型*18:takashimada,一種高高的發髻,一般年輕和未婚的女子綰次發髻;tsubushishimada, 一種 更扁平的發髻,一般年長的婦女綰;uiwata, 一般把頭發用綵帶綁起來;和“momoware”或“分開的桃子”有點像分開的桃子,只有舞姬才能綰該發髻。(有圖有真相)其他發式還有:Ofuku, Katsuyama, Yakko-shimada 和Sakko*19。宮川町和先斗町*20的舞姬有自己獨特的六種發型,從Umemodoki,Oshidori no Hina, Kikugasane, Osafune 到Sakko(先笄)。*21
*18 島田髻的四種分類,圖片
*19 Ofuku, Katsuyama, Yakko-shimada, Sakko:
*20 宮川町和先斗町:宮川町是日本著名的花街也是著名的藝妓區。它的 注冊商標 為三個相扣的環,象徵著宗廟,人民和茶屋的結合。許多小型劇院還在表演歌舞伎;先斗町是日本第二大花街,同樣存在大量的藝妓和茶屋。
*21 Umemodoki,Oshidori no Hina, Kikugasane, Osafune and Sakko:
Sakko:先笄(さっこう)成為藝妓前兩周梳的發型。
這些發型由各種精美的發梳和發簪(kanzashi)裝扮而成。在17世紀明治維新時代,發梳大且常見,品級高的女性用的更加華美。明治維新以後進入現代,小巧而簡潔的發梳更為流行。
藝妓睡覺的時候頭頸枕在一個小的高枕(takamakura)*22上面而不是枕頭。這樣可以保持發型。為了強調這個習慣,她們的導師會在高枕底部四周倒上米粒。如果藝妓的頭在熟睡的時候倒下,米粒就會粘在潤發油上面。即使沒有表演,歌姬每周都必須保持發型。現代藝妓會一直使用假發代替,但是歌姬卻是用自己的頭發。不管哪種都必須不時的由熟練的工匠拉緊。傳統的塑發工藝正在逐漸消失。一段時間以後,發髻會造成禿頂。
*22 takamakura: 高枕。 藝妓睡覺時專用的枕頭,該枕頭的特點是很細。這樣藝妓的脖子枕在上面,頭部會懸空,這樣可以保持發型不亂。
最後來一張不同時期的藝妓發型結尾,希望大家喜歡~~~
猜你感 興趣 :
1. 藝妓妝化妝步驟
2. 日本藝伎為什麼不能結婚
⑶ 妝畫的好,猶如換張臉
現在放眼望去,感覺我們國家不好看的女孩子非常少,其實有一部分都是妝容的功勞,畢竟韓國有整容術,我們國家有“換頭術”,所謂的換頭術就是化妝,像那些化妝化的好的人,真的是分分鍾變女神、變男神。
有個人能更好地證明化妝技術好等同於換頭的說法,那就是之前火爆抖音的韓美娟,這個男生就是卸妝後的韓美娟,只有被韓美娟的妝容支配過的人才能了解這種差距,真的是完全變了一個人,所以各位小姐姐、小哥哥可以為了自己的美貌行動起來了。
⑷ 新娘妝面風格有哪些 新娘妝分為幾種風格
現在侍數顫的婚禮風格越來越多,連新娘子的打扮也越來越多樣了,新娘妝面風格有哪些呢?現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新娘妝面風格有哪些
1、自然裸妝
這種妝容讓新娘整個人看起來相當干凈剔透,沒有多餘的裝飾卻精神奕奕,干凈整潔的妝容讓新娘非常自然,給人眼前一亮的煥發感。
2、復古妝
這種妝容也比較多變,艷麗的紅唇和深邃的眉眼,將新娘的五官刻畫的精緻又溫婉多情,古典而充滿韻味。
3、韓式妝
現在國外的很多文化也在影響著我們,韓國的妝容老敗也是比較出名的,將韓劇里的妝容帶到婚禮中,像在出演韓劇一樣浪漫。
4、歐式妝
歐式的妝容則又是另一種味道了,將新娘的五官刻畫成皇室里女王一般高貴典雅,彷彿自己就是即將與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公主。
5、印度妝
這種妝容比較少見,但在婚紗攝影拍攝時也會有不少新人結合攝影風格採用,異域風情的浪漫也不失情趣。
二、新娘妝分為幾種風格
1、甜美元氣妝
甜美元氣的少女,彩色糖果充滿活力。
2、夢幻氣質妝
浪漫的像深海中的人魚,即將戴上自己畢答的水晶皇冠。
3、中式新娘妝
氣質典雅的古樸浪漫,歲月與幸福永恆。
4、森系新娘妝
像在森林自由奔跑的小鹿,在大自然中感受幸福的環抱。
5、復古新娘妝
歲月無聲的留聲機,錄入了所有被時間永不磨滅幸福。
6、韓式新娘妝
彷彿自己就是出演甜蜜韓劇的女主角,終將與自己的男主修成正果,走入幸福的殿堂。
⑸ 紅色的演出服,搭配什麼顏色的眼影我都需要什麼化妝品來化妝
一、淡紅色
舞台妝大都是比較濃艷的彩妝,適合使用顏色比較誇張的顏色和口紅,淡紅色的眼影用起來就再合適不過了,這個顏色的眼影極具視覺沖擊力,性感嫵媚又妖嬈,尤其是適合跳東方舞的妹子,搭配色彩艷麗的表演服會讓效果看上去更加驚艷,如果是腫泡眼的女生使用淡紅色眼影,就建議搭配一些深色的眼影,才可以弱化眼皮腫脹的感覺。
二、藍色
舞台上的燈光大都是很亮的,如果畫的妝容太淡很容易被淡化,看上去就和素顏一樣,因此,舞台妝是建議用顏色鮮艷的眼影口紅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化妝的feel,藍色的眼影看起來艷麗又不會過於誇張,自然清新,所有的膚色都能hold住這個顏色的眼影。
三、綠色
綠色是一種接近大自然的色彩,一直以來都會給人一種健康的氣息,雖然是艷麗的,但上妝以後效果是不會讓你失望的,舞台妝用綠色的眼影搭配淡淡的藍色眼影,會透露出些許漸變的感覺,讓整體的眼妝看起來與眾不同。
四、棕色
棕色的眼影會有種歐美高級風的感覺,同時也有異域風情的味道,很多跳東方舞的舞者在上台表演的時候,都比較喜歡畫棕色的眼影,經典耐看又復古,不管是單畫還是搭配黑色眼影眼線一起都是極其好看的,另外,棕色的眼影還會適合小眼睛和腫泡眼MM,能達到放大雙眼的效果。
五、紫色
紫色代表著高貴優雅,用紫色眼影來上妝效果簡直不要太驚艷了,顯得眼妝的魅力獨特,在日常的妝容中,可以使用到淡紫色眼影,自然大方不誇張,如果是舞台妝,就可以塗抹上深紫色的眼影了,也能搭配其他灰黑色的眼影來一起使用,顯得高級感十足。
需要隔離,氣墊或粉底,眉筆,眼線筆,眼影盤,睫毛膏,散粉以及口紅就可以了。因為妝是比較輕柔的,妝面不能太重,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化妝品。雖然是妝,不過呢底妝前最好還是用一下隔離!眼影盤可以准備,但眼妝是淡淡的就好,不要用太深色。散粉也是要備上的,即使是妝,也有可能會出現脫妝的情況!
舞台妝眼影方法:
1、眼影打底
舞台妝的眼影需要和服裝的顏色屬於一個色系,但也要記得用棕色來打個底,緊貼著眼睛的部分顏色會比較深,按照層次來遞減,這樣畫出來的眼妝更加自然大方。
2、畫眼影
眼影的顏色至少都要有三個程度的變化,如果是畫藍色的眼影,急用深藍、淺藍和銀白三層顏色來搭配,銀白就是用銀色和白色來混合,不僅有層次感,還不會顯得雜亂,畫眼影的時候要一層蓋一層,這樣才會有分明的界限。
⑹ 歐洲古典妝容的四大風格分別是什麼,各種風格的特點是什麼
NO.1
地中海建築風格(Mediterranean Style
)
閑適、浪漫卻不乏寧靜是
建築所蘊含生活方式的陵凳薯精髓所在。
建築,原來是特指沿歐洲地中海北岸沿線的建築,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希臘這些國家南部沿海地區的住宅。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築和當地鄉村風格的建築相結合,產生了諸如法國普羅旺斯、義大利托斯卡納等地區的經典建築風格。後來這種建築風格融入歐洲其他地區的建築特點後,逐漸演變成一種豪宅的符號。閑適、浪漫卻不乏寧靜的
建築所蘊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長長的廊道,延伸至盡頭然後垂直拐彎;半圓形高大尺者的拱門,或數個連接或垂直交接;牆面通過穿鑿或半穿鑿形成鏤空的景緻。這是地中海建築中最常見的三個元素。
地中海風格的建築舍棄浮華的石材,用紅瓦白牆營造出與自然合一的朴實質感。建築外牆的塗料經過工匠們一層層、一遍遍的粉刷,顏色就漸漸的沉澱下來;歲月愈久,顏色愈白,味道愈濃,體現了一種傳統的手藝精神。
地中海風格從建築的形態上看,經常出現很多不對稱的設計,尤其是西班牙風格的建築,採用了很多圓弧形結構,包括牆體、護欄、門窗框架,乃至屋頂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顏色溫潤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質感、建築中包含眾多的迴廊、構架和觀景平台。
地中海風格在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在西班牙建築中,經常廣泛運用螺旋形結構配件,包括陽台、窗間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鑄鐵花飾。此外,在地中海建築中往往採用建築圓角,讓外立面更富動感,並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銹鍛鐵為裝飾的小窗,外牆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別的塗料;露台上採用弧形欄桿等;而裝飾性用的煙囪,則帶有傳統的英國風味。
N0.2
(Italian Style)
義大利建築在建築技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14世紀義大利出現「文藝復興」運動,隨之資產階級的象徵——市政廳、粗春行會大廈、廣場與鍾塔等建築興起,這就是文藝復興的
。這種建築並沒有簡單地模仿或照搬希臘、羅馬式樣、它在建築藝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著名的
的穹頂建造標志著
史的開始,這座建築對邊12.2米,高達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有名的
也是這個時期建造。各種拱頂、碹廓,特別是柱式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構圖的主要手段,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獨創精神。
「巴洛克「建築史17世紀義大利建築衰退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突破了歐洲古典、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的常規,採取了雙柱或三柱為一組的節奏不規則跳動的形式,開間變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劃。牆面作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並且喜歡大量使用壁畫和雕刻,常常將人體雕刻滲透到建築中去,以顯示富麗堂皇的形象。
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式風格,一般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紅瓦緩坡頂,出檐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稱牛腿)。檐口處精雕細鑿,氣勢宏大,既美觀又避免雨水淋濕檐口及外牆而變色,使外觀看上去始終保持鮮艷亮麗沒有污濁。普通的義大利風格的建築,朝向花園的一面有半圓形封閉式門廊,落地長窗將室內與室外花園連成一體,門廊上面是二樓的半圓形露台。
義大利建築的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又貼近自然的脈動,使其擁有永恆的生命力。其中鐵藝是義大利建築的一個亮點,陽台、窗間都有鑄鐵花飾,既保持了羅馬建築特色,又升華了建築作為住宅的韻味感。尖頂、石柱、浮雕……..彰顯著
古老、雄偉的歷史感。
NO.3
法式建築風格(French Style)
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呈現出浪漫典雅風格。
法式建築風格在中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甚至更遠。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式建築風格隨著歐式建築風格在中國由南而北全面復甦,成為樓市的一大景觀。繼
之後,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築成了歐洲建築發展的主流。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築線條鮮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觀造型獨特,大量採用斜坡面,顏色穩重大氣,呈現出一種華貴。
法式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佔地面積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內在的聯系,讓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不過,有時也有意呈現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
法式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建築的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築史經典的,而不是時尚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篩選和時光打磨留存下來的。法式建築十分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它是一種基於對理想情景的考慮,追求建築的詩意、詩境,力求在氣質上給人深度的感染。風格偏於莊重大方,整個建築多採用對稱造型,恢宏的氣勢,豪華舒適的居住空間,屋頂多採用孟莎式,坡度有轉折,上部平緩,下部陡直。屋頂上多有精緻的老虎窗,且或圓或尖,造型各異。外牆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裝飾,細節處理上運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線條,製作工藝精細考究。法式建築呈現出浪漫典雅風格。
NO.4
英式建築風格(British Style)
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
淡綠的草場、深綠的樹林、金黃的麥地,點綴著尖頂的教堂和紅頂的小樓,構成了英國鄉村最基本的圖案。
英國的建築大多保持著紅磚在外,斜頂在上,屋頂為深灰色。也有牆面塗成白色的,是那種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磚、木和鋼材等材料構成,很少看見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英國的建築保暖性或者說隔熱性很好,主要是由於房屋建築的牆式三層的,外面一層是紅磚;中間層是隔熱層,用的是厚的海綿,或者是帶金屬隔熱層的薄海綿;裡面那層是輕質量的灰色磚,比較厚。這樣構成的牆體,其隔熱性能可想而知。到了冬天,房間只要開暖氣,馬上就熱起來了,房間的保暖性很好。
英式別墅主要建築結構牆體為
,具有簡潔的建築線條,凝重的建築色彩和獨特的風格,坡屋頂、老虎窗、女兒牆、陽光室等建築語言和符號的運用,充分詮釋著英式建築所特有的莊重、古樸。雙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構架、磚砌底腳等為英式建築的主要特徵。鬱郁蔥蔥的草坪和花木映襯著色彩鮮艷的紅牆、白窗、黑瓦,顯得優雅、莊重。建材選用手工打制的紅磚、碳烤原木木筋、鐵藝欄桿、手工窗飾拼花圖案,滲透著自然的氣息。
英式建築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築動態的韻律與美感。
NO.5
德國建築風格(German Style)
德國現代建築簡朴明快,色彩莊重,重視質量和功能,在現代世界建築上佔有重要地位.
去過德國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覺:整個城市建築整齊、市容美觀。市中心一帶以樓房為主,鮮有美國式的摩天大樓。古跡名勝,特別是古建築主要分布在內城。這正是德國特有的建築風情,表現出高度的規劃性、精確性和特有的工業美感。那些隨處可見的清晰的轉角、相對簡潔的造型、精確的比例、功能的強調以及良好的施工品質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光潔而嚴謹。不對稱的平面、粗重的花崗岩、高坡度的樓頂、厚實的磚石牆、窄小的窗口、半圓形的拱卷、輕盈剔透的飛扶壁、彩色玻璃鑲嵌的修長花窗都是德國風情的建築元素,還有造型柔和、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喜好華麗的裝飾和雕刻的建築特點主要用於教堂和宮殿建築。
德式建築簡潔大氣,對人的活動空間非常注重,無論是建築物的外部,還是建築的內部,都通過有層次的空間營造來滿足人的需要,這些空間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同時追求工業設計的工藝高度甚至是藝術高度,對精確、尺寸性的到位有極高的要求。
較為純正的德國
,具備幾個基本特點:一是外形簡練、現代、充滿活力,色彩大膽而時尚,屬於現代簡約派;二是功能講求實用,任何被認為是多餘的裝飾都幾乎被摒棄;三是材料品質精良,採用德國原裝進口的材料和新技術,關注環保於可持續性發展;四是注重細節設計。
此外,德國人非常重視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風格十分精美精緻。總體而言,德國現代建築簡朴明快,色彩莊重,重視質量和功能,在現代世界建築上佔有重要地位。德式建築風格是最歷久彌新的,即使經歷百年,這種建築風格也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反而會隨這歲月的積累變得更加珍貴。
N0.6
北美建築風格(The North American Style)
在中國發展進行的北美風格,更多體現在別墅這種業態上,北美別墅發展成為既簡約大氣,又集各種建築精華於一身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了簡潔大方、輕松的特點,居住常常具有人性化。
北美建築風格實際上是一種混合風格,不像歐洲建築風格是一步步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在同一時期接受了許多種成熟的建築風格,相互之間又有融合和影響,具有注重建築細節、有古典情懷、外觀簡潔大方、融合多種風情於一體的鮮明特點。在北美建築中,既有私密性強的個體居住單位,又有恢弘大氣的整體社區氣氛。而街區概念的形成,不僅滿足了居住的需要,更要滿住一個階層心靈歸屬、文化認同、鄰里回歸的需要。
北美風格主要依據四個主要時期的建築風格:古典時期的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風格,中世紀時期和現代風格。古典時期的風格主要參照了古羅馬或古希臘時期的紀念物,和它較為類似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風格起源於15世紀的義大利。這兩種古典風格具有許多相同的建築細部。第三種傳統風格出現在中世紀時期,在時間上連接古典風格和文藝復興古典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主要是參照教堂建築純正的哥特風格,也有居住建築。這一時期英國和法國的建築對北美住宅的影響最大。第四種傳統風格是現代主義風格,開始於19世紀晚期並延續到現在。它沒有過多的裝飾,外部效果簡潔明朗,新的結構技術的應用使其空間有了變化的餘地。其他影響北美住宅的風格有西班牙風格,包括北美地區西班牙殖民地的簡單建築和西班牙本土精巧的建築。東方和埃及的建築或多或少也成為北美住宅的參照。
北美建築的明顯特點,是大窗、閣樓、坡屋頂、豐富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街區氛圍追求悠閑活力、自由開放。美式別墅的建築體量普遍比英式別墅大;美式別墅多為木結構,體現了鄉村感;運用側山牆、雙折線屋頂以及哥特式樣的尖頂等比較典型的北美建築的視覺符號;住宅類建築個性化和多元化風格成分高。
在中國發展進行的北美風格,更多體現在別墅這種業態上,北美別墅發展為既簡約大氣,有集各種建築精華於一身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了簡潔大方、輕松的特點,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別墅市場非常受歡迎。
N0.7
(Neoclassicism Style)
新古典主義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物,它的精華來自古典主義,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新古典主義是西方建築藝術現代變革的產物.它是對18世紀纖巧細膩浮華的洛可可藝術風尚的反動,旨在用古羅馬文化來振興當代藝術,推崇高尚質朴的思想和為國獻身的英雄主義.比照羅馬建築的經典元素,新古典主義在檐口、柵化、線條等方面可以說都是世界建築精華的集大成者,因為新古典主義集成的是古典主義及
頌揚的人本的美,在建築比例上嚴格符合了人體的黃金比例。這是新古典主義至今在世界領域被廣為採用、並且不斷發展演變的原因。
新古典主義的最早淵源是文藝復興運動及其在建築世界的反映和延續。這個意義上的新古典主義提倡建築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藝術裝飾,在格式上與古典主義風格相仿,追求構圖規整和經典而傳統的建築符號。下層通常用重塊石或畫出仿古砌的線條,顯得穩重而雄偉;中段用古希臘、古羅馬的五種柱式;檐口及天花周邊用西洋線腳裝飾,正面檐口或門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裝飾,與底層重塊石取得互相呼應的效果;有的還在屋頂沿街或轉角部位加穹隆頂閣樓亭。
在建築學層面,新古典主義是從古典主義中提煉出的經典元素,包括線腳、檐口、柵花、圓柱等,淘汰了建築史上所有怪誕的部分,盡管無法達到現代主義絕對的理性,
誇張的視覺效果,但都嚴格符合人性的適宜尺度;在社會人文層面,高端住宅的消費階層,從年齡、閱歷、財富積累都經歷了褪盡浮華的過程,新古典主義經典、優雅、莊重、人性、理性的部分為他們所接受,因此這一風格有可能(或正在)成為當今中國高端住宅市場最強勢的聲音。
當前的
作品超越了「歐陸風」的生硬與「現代簡約」的粗糙,設計更趨精細,品位更加典雅細膩。新古典主義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物,它的精華來自古典注意,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N0.8
新中式建築風格(New Chinese Style)
中國傳統的建築主張「天人合一、渾然一體」,居住講究「靜」和「凈」,環境的平和和建築的含蓄。
中國傳統的建築主張「天人合一、渾然一體」,居住講究「靜」和「凈」,環境的平和建築的含蓄。無論是寫意的江南庭院,還是獨立組團的四合院,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講究居住環境的穩定、安全和歸屬感。
新中式建築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同單純的仿古建築不同,新中式建築著力提高的舒適度,比如在設計中更多考慮私密性,增強採光通風,更有效地提高衛生間、廚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婦間的居室環境合理分割與有機協調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處理中,也吸納了更多現代生活流線的創新之筆,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內游廊等,讓中式建築以一種更自然、更現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現。
新中式建築通過現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傳統建築中的各個元素,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傳統建築的原來模樣,但在整體風格上,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神韻和精髓。空間結構上有意遵循了傳統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續了傳統住宅一貫採用的覆瓦坡屋頂,但不遵循守舊,根據各地特色吸收了當地的建築色彩及建築風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築總體而言可以歸納為兩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園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築在外觀上採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頂、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牆院圍合方式;材質上多選用地域色彩濃厚的灰磚,形成雄渾、宏大的氣勢;空間結構上則是盡可能多地設計庭院空間,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圍形式。南方園林派則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精緻的景觀和空間處理手法獨步天下。該派建築多以蘇州園林為主要傳承對象,亭、台、樓、閣、軒等也多仿造蘇州園林樣式。景觀營造手法借鑒園林中常見的景觀處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對景、隔景等。白牆青瓦、高大的馬頭牆、飛檐是建築中的突出特色。整體建築形象可用「粉牆黛瓦」來形容,如同中國水墨畫,淡麗清雅,詩意油然而生。
NO.9
現代主義建築(Modernism Style)
現代主義建築,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建築表情。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於全世界。現代主義建築是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和要求的嶄新的建築,具有鮮明的理性注意和激進主義色彩,又稱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形;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
「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以簡潔的造型和線條塑造鮮明的社區表情。通過高聳的建築外立面和帶有強烈金屬質感的建築材料堆積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國際流行的色調和非對稱性的手法,彰顯都市感和現代感。豎線條的色彩分割和純粹抽象的集合風格,凝練硬朗,營造挺拔的社區形象。
波浪形態的建築布局高低跌宕,簡單輕松,舒適自然。強調時代感是它最大的特點。
NO.10
綜合類建築風格(Comprehensive Style)
多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組團綜合在一起,然後再在不同的區域內建造與之相符的園林景觀,使得整個社區體現出濃郁的異域風情。
在很多樓盤中,其建築風格不能單純用某種風格來概括,因為其建築結構是由獨棟別墅,聯排別墅,多層、小高層、高層電梯公寓,疊加空中花園洋房等多種建築形態組成的,每一座建築都洋溢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情:西班牙的簡潔流暢、北美草原的熱烈奔放、英倫不列顛的浪漫典雅,以及後現代中式的唯美大氣等。多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組團綜合在一起,然後再在不同的區域內建造與之相符的園林景觀,使得整個社區體現出濃郁的異域風情。
也有一些樓盤在建築外觀造型上並沒有太明顯的風格特徵,但是其園林或者景觀設計上卻吸引了世界各民族景觀藝術的元素,可以劃分為加拿大風情園林、亞熱帶園林、歐陸園林、江南園林、新加坡式園林、嶺南園林、澳洲風情、海派風情、熱帶園林、新古典主義園林等。各大園區採取滲透、融合的手法,通過植物景觀和特色小品表現出地域性景觀特徵,賦予不同區域以不同的風情,摩洛哥式的水景、普羅旺斯風情的休閑廣場、大不列顛的棕櫚園、地中海的沙漠綠洲等都為地域性較強的景觀特徵。
在園林風格中,東南亞風情園林既有著極富特色的熱帶風光、濃郁的民族文化,又融合了西方的生活習慣,文化理念,它的特點是簡潔、精巧、輕松、時尚,在樓盤的園林設計忠得到廣泛的運用。曾經一度風靡中國的歐陸風情,其園林作為建築的一部分,強調軸線、對稱、幾何圖案為美,其中尤以義大利台地園林和法國園林為甚。通過運用小品元素、柱廊、殘石、斷柱、雕塑等典雅相映,水池、噴泉、日光草坪、親水廊岸等錯落有致,營造一種體現歐式尊貴的生活格調和方式。江南園林式以蘇州園林為樣板的園林建築,體現江南小鎮的風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水景是江南園林的獨特之處。園林內的溪流、橋廊、小丘和建築獨特的亭台樓閣,更顯清幽古雅。
形式各異的建築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園林藝術相結合,合理地運用在樓盤的規劃設計中,成就了一個個迥異的地產風情,為一個城市的「表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都市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