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化妝怎麼畫
① 古代人沒有粉底和口紅,那他們是如何化妝的
愛美,是每個女人的天性,不分時代無關種族。作為現代精緻的豬豬女孩,每天在追求“變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環就是化妝。精細的化妝步驟,種類繁多的化妝品:防曬、隔離、粉底、口紅...等等,滿足了女孩們的需求。不過回頭想想,古代女性也愛美,可沒有這些工具她們是怎麼化妝的呢?
它的材料有金箔、紙、魚鰓骨、魚鱗等多種,把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歡的花瓣形狀即可。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沒有雙面膠,咋貼呢?其實很簡單,古人有一種呵膠,專門用於女粘貼花鈿用,據史書記載,這種呵膠最晚宋朝就已經出現。
古人的審美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流行的妝容也不同。不變的,是幾千年來不論處於何種境地,人類那永遠不變的,對於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顆心。
② 古人如何化妝
舉個春秋時候的例子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③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④ 古代女人化妝步驟
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向自給自足,連化妝品也不例外。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敷粉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詩雲: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眉妝
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談拆句。劉好侍鏈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面飾
面飾是女子飾容的常見手法,主要分為四種「額黃」「花鈿」「面靨」和「斜紅」。「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斜紅
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南朝梁簡文帝《艷歌篇》中曾雲:「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花鈿
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復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嫋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
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載:「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發髻
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發為本」,把頭發看成是生命的象徵。歷史上成湯剪發以祈雨,曹操割發以代首,楊貴妃剪發為示已離開人間等歷史故事,都表達了這一共同的信仰。而擁有一頭濃密的秀發,做出各種精美的發髻,插戴各種華麗的首飾,成為女子傳統妝容中不斷的追求,也因此誕生了成百上千種發式。
古代化妝的方法
[妝粉]
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友孫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
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面板保持光潔。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
手法:現在我們只要用粉底液就能輕鬆起到遮蓋瑕疵、均勻膚色的效果,但是粉底液之後使用粉餅或散粉起到定妝的效果,注意粉質要細膩,並且粉中不要含珠光顆粒,重在強調素雅的妝面和細膩的膚質。
[描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手法:中國古代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現在我們有眉筆、眉粉,但是想要畫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學會剔眉和遮蓋。用粉底蓋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餘的眉毛,再用眉筆勾畫。
[胭脂]
所謂的「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古代女子的妝面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材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還可以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朱唇、花鈿]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而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蓋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後用啞光唇膏從唇珠上色,然後用唇刷或無名指指腹輕輕將顏色向外推開,形成暈染的狀態。
⑤ 唐朝女性化妝分7步,具體是哪七步
化妝是現代社會很多職業人的需求,也是很多愛美之人在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愛美的普通職業人在生活中可能會給自己畫個簡單的妝容,畫眉毛、打粉底、畫口紅就可以了,也花費不了多長時間,更不會耽誤上班。而一些從事需要化妝職業的人,他們可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了,步驟也比較繁瑣。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化妝了,和現代化妝的方法有所不同,唐代女性化妝分七個步驟,分別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人們愛美的心從來都沒有改變,只是因為經濟和文化不同人們的審美有所不同,妝容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