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化妝用什麼來上底妝
⑴ 我國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古代的粉底是什麼樣的
其實,在古代女性們很早就開始塗粉了,是最常用的化妝方法。 在我國古代,婦女們使用米粒作為粉底的原料,在生產過程中,首先要以上等大米為原料,其實,女人自古以來就很美,而且,在戰國時代,古代的女性已經開始化妝了。 她們都想要自己皮膚像脂肪一樣,雪白的皮膚,為什麼這么說,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本來,白色就很醜,古代女性用的粉底被稱為化妝粉。
中國古代女性很早就開始化妝,是非常普遍的化妝方式,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送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白銀。 要知道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五文錢,通常,一兩銀折1000文銅幣,就能買到200斗米,10斗為一石的話,就是20石。 唐代的一石約59公里。 換句話說,一兩銀子可以買一噸多大米。 百萬兩銀子用來買米,可以在門前堆小山了。
⑵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⑶ 古人的粉底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粉底是用什麼做的
在古代的時候,很多女子就已經學會了化妝,古代的粉底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最早期的粉底是由大米製作而成的,製作的手法也比較復雜,需要把大米浸泡之後研磨成粉,在進行沉澱和暴曬等步驟,把表面的浮土去掉就完成了,因為大米製作出來的粉底粘性並不是特別強,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是非常容易脫妝的。用大米製作出來的化妝品,在古代也並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夠使用,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夠用得起。在秦漢時期,很多女子會使用鉛粉和胡粉,塗抹在臉上能夠更加的有白皙,因為鉛粉的質地比較細膩,而且也是不容易脫妝的,所以就取代了米粉製作出來的粉底。
古代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珠粉,原材料是珍珠,珍珠粉可以起到美白消炎的作用,而且也能夠滋養肌膚,慈禧太後是非常喜歡使用珍珠粉的,在現代很多化妝品當中的成分也添加有珍珠粉。古代的粉底一直都在不斷的改進,科技也在不斷的發展,所以才會有了現在各種各樣的化妝品。
⑷ 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都用些什麼
第一步: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不過這也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她們在鉛粉中添加輔料調和使用:唐人燃銀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張騫帶回胭脂之後,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製作成粘稠的紅色脂膏,裝於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胭脂的製作工藝更趨成熟,既有攜帶型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工藝已非常現代。
第三步:畫黛眉
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也有一種是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第四步: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啟並綠、黃三色。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後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斜紅始於南北朝,是在眼角兩旁用胭脂各畫一條紅色的月牙形,塗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
第七步:點口脂
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悄段跡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