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海藻面膜 » 海藻靠什麼繁殖

海藻靠什麼繁殖

發布時間: 2023-04-06 18:30:27

㈠ 海藻的繁殖要素

藻類雖無花、果、種子等構造來繁衍後代,卻有各式各樣的生殖方式來適應環境。在無性生殖方面,有些細胞可以直接一分為二,如水綿,可以斷成數段,每段再各自成長為獨立個體;有的藻體可以產生許多有鞭毛的孢子,可自由游動,每一孢子成熟後各自長成為一新的個體;在環境不良時,有些藻類可產生厚壁的休眠孢子,等環境適宜時,再萌芽生長成新的個體。在有性生殖方面,有些藻類可產生雌、雄配子,經由交配後才長成新的個體。
在海藻的一生中,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常有規則地交替進行,形成復雜的生活史。如我們常吃的紫菜、海帶,其生活史具有孢子體及配子體不同生長形態,其孢子體行無性生殖產生孢子,配子體則產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這種不同生活形態交替進行的生活史稱為「世代交替」。

㈡ 藻類的繁殖方式

藻類的繁殖有三種方式,即營養繁殖(透過細胞分裂或斷裂)、無性繁殖(透過釋出遊動孢子或其他孢子)或有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這種方式採用較少,一般發生在艱難時期(生長季節結束時或處於不利的環境條件下)。
大多數的藻類都是單細胞的鞭毛藻,而也有一些則聚合成群體,如擾悶蘆閘極藻屬。綠藻類的松藻屬(Codium)由無數分支絲體交織纏繞而成,部位不同的絲體形態和功能亦異。藻緩帶類雖然主要為水生,但無處不在,分布范圍從溫帶的森林到極地的苔原。某些變種能夠長期承受缺水,生活在罩好土壤中;而一些則生活於雪中;還有一些少數種類能在溫泉中很好的生長。

海藻怎麼繁殖,用什麼繁殖

用孢子繁殖 ,孢子在水裡才能生

㈣ 藻類植物繁殖方式

1、營養體生殖,採用迅鄭備經過特殊處理的營養枝完成,這樣可以讓其獨立成為新的個體;2、分裂繁殖,畝毀比如海藻球,可採用單獨分裂的方式進行;3、無性生殖,藻類的無性生殖主要是依靠孢子游動完成的;4、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主要是通過細胞的配子而定,可以同配,或者進行異配。

1、營養體生殖

有性生殖主要是通過細胞的配子而定,可以同配,或者進行異配,若是同配的話,其大小和形狀和配子是比較相像的,而異配的話,主要是大小不同的配子單獨完成合子的。

㈤ 藻類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麼

藻類植物大多通過細胞分裂或有性繁殖進行繁殖。

1、藻類植物的定義:

藻類植物(thallophytes)又稱原植體植物,是一種具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營光能自養型生活的無根莖葉分化、無維管束、無胚的葉狀體植物,主要分為浮游藻類、飄浮藻類、底棲藻類三類。

2、藻類植物的生長繁殖:

藻類植物的生殖有營養體生殖、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營養體生殖方法很多,有特殊的營養枝,如黑頂藻的繁殖枝,掉地後則獨立生長為新的個體;有依靠假根的繁殖方式,如海扇藻;也有依靠盤狀幼體以度夏或度冬。

無性生殖主要依靠游孢子,這些一般具有1~4根鞭毛,葉綠體和眼點,沒有細胞壁,有自由游動的能力;缺少鞭毛因而沒有游動能力的孢子也不少,如藍藻門的內孢子,紅藻門的四分孢子,綠藻門的厚壁孢子等。有性生殖依靠配子,可以是同配或異配。

拓展資料: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bryophyte)相同。

藻類的概念古今不同。中國古書上說:"薻,水草也,或作藻"。可見在中國古代所說的藻類是對水生植物的總稱。在中國現代的植物學中,仍然將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稱中貫以"藻"字(如金魚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來源於此。與此相反,人們往往將一些水中或潮濕的地面和牆壁上個體較小,粘滑的綠色植物統稱為青苔,實際上這也不是現在所說的苔類,而主要是藻類。藻類植物並不是一個純一的類群,各分類系統對它的分門也不盡一致,一般分為藍藻門、眼蟲藻門、金藻門、甲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紅藻門等。

㈥ 海草的繁殖方式是什麼

海草是南中國海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50多種海草中,南中國海就分布了20多種。海草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過降低懸浮物和吸收營養物質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同時也改善了水的透明度;為許多種類的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柄息地、育苗場所和庇護場所,尤其為一些具有商業價值的動物提供了育苗場所;為許多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以碎屑形式);海草稠密的根系成簇地扎在松軟的海底上,起著固定底質的作用;具有抗波浪與潮流的能力,是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在全球C、N、P循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長期以來,海草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海草床面積已在全球范圍內下降,其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於「自然病害」、巨大風瀑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人類的活動引起的,例如,填海造地,城市化的擴展,使沿岸許多自然海岸受損,生態系統被破壞;同時海水受到污染,沉積物和營養物增加,海水高渾濁度以及富營養化,也是海草消失的主要原因。

強烈的克隆性影響著海草的遺傳變異。總體來看,海草種群內遺傳多樣性比陸生植物低,也低於另一類海洋高等植物——紅樹植物,利用DNA標記觀察到的多樣性高於等位酶標記。在一些海草植物種群中觀察到較高的克隆多樣性,但也有一些種群由單一基因型或少量基因型組成,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奠基者效應和克隆生長。通常克隆植物中基因流有限,但是海草的克隆片段可能遠距離擴散,從而提高種群間的基因流。就克隆生長對種群空間結構和交配系統的影響進行了綜述。

海草的代表植物海草是唯一淹沒在淺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全球12屬50多種海草中,南中國海海域就分布了8屬20多種,海草在我國的分布從溫帶的黃渤海一直延伸到亞熱帶的福建、香港沿海,在熱帶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也有分布。

植物的起源雖則是在海洋,但海草卻是二次下海的。海草屬於單子葉植物,在植物界系統地位是很高的。因此,有關海草的研究,一直是海草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海草是許多動物的一種直接的食物來源。在得克薩斯灣的海草床的研究中,Fry和Parker(1979)發現小蝦和小魚利用海草及其相關的藻類作為它們的初級營養源,海草常是幼蝦、稚魚的優良繁殖場所。他們在對340個動物進行穩定碳核素比率的測定基礎上分析說明了它們對海草的消耗水平和依賴關系。

海草群落是許多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隱蔽場所。Kikuchi(1974)發現當大葉藻的產量降低時,許多十足目動物、雛鳥和青壯期的魚類產量顯著下降;當大葉藻場衰退時,引起魚類和附生的無脊椎動物種群的動物區系的變化。

海草是附生動植物重要的底物。Harlin(1980)曾列舉出在海草葉片上,附生有450種以上的大型藻類、150種以上的小型藻類(大多數是硅藻)和180種以上的無脊椎動物。

海草從海水和底質沉澱物的表面搬運養分(吸取清除掉)的效率很高,是控制淺水水質的關鍵植物。因此,海草能在水中可溶性營養鹽很低的條件下生長。Bell(1979)發現海黽草屬植物的形態變化與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有關。她指出當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增加時,葉面積指數隨之增加。

大葉藻的葉子細長呈帶狀,長30~150厘米,寬0.7~1.5厘米,呈鮮艷綠色,春夏兩季生長繁茂,花為淡黃色。

蝦形藻的分枝較密,匍匐的莖和根固著在岩石上,葉細長鮮綠色,一般長30~140厘米,寬0.2~0.4厘米,每年的三四月份長出花枝,花被花苞包著。

叢生大葉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潮下帶石沼中,根較短,集生在匍匐莖的結節處,長不起過5厘米。葉片長60~70厘米,寬3~5毫米葉脈5~7條,中脈在葉的頂端略變寬,葉鞘長約5~15厘米,比葉片略寬,管狀,葉頂端鈍圓。繁殖枝較少,長30~60厘米,肉穗花序,線形。雄蕊葯室長4~5毫米,寬約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約2.5毫米,花柱長約2毫米,柱頭2個,果實卵形,具鉤,長3~3.5毫米,果皮具有明顯的縱向的肋。

日本大葉藻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匍匐生長在潮間帶下部和潮下帶沙石上。匍匐枝的每個結節處有2條根與一片向上的原葉體。節間長短不一,通常長3~3.2毫米,通常2~4個葉片從葉脈上長出,葉鞘長1.25~6厘米,略比葉片寬,覆蓋著膜質的瓣。葉片長3~30厘米,寬1.25~1.5毫米。基部較窄,葉脈3條,中脈頂部變寬,略分叉,葉的頂端鈍圓。繁殖枝最長的達2.5厘米,具1~5個佛蕊苞。肉穗花序,線形,頂端鈍形,具有4~5個雌花,4~5個雄花。雄蕊的葯室長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橢圓形,長1.5~2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柱頭兩個,長1~1.5毫米,開花後凋落。果實橢圓形,長約兩毫米,具有一個喙,果皮膜質,紅褐色。

大葉藻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下部,潮下帶石沼中。具有匍匐的地下莖和直立莖的分化,地下莖直徑2~5毫米,分節明顯,直立莖扁壓,長10~35毫米,管狀,膜質。葉片長120厘米,寬2~12毫米,葉脈5~11條,圓頭滿面春風端。繁殖枝長150厘米,重復分枝,具有較多佛蕊苞。佛蕊苞鞘較長,通常長40~85毫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線形,鈍圓,具雌、雄花各約20朵。雄蕊葯室長4~5毫米,寬1毫米,雌蕊子房長2~3毫米,花柱長1.5~2.5毫米,柱頭2個,長2~3.5毫米。果實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4毫米,一般具鉤。果皮膜質或皮革質,褐色,具較明顯的條紋。

紅須根蝦形藻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或潮下帶石沼中。匍匐莖直徑5毫米,每個結節具有兩條根和一個葉片,老的結節處覆蓋著一叢淡紅色至暗褐色根,長約10厘米,節間較短,4~5毫米,葉鞘長達25厘米,背面呈綠色,葉片較長,長達1~1.5米,寬1.2~4.5毫米,葉脈5條,中脈到頂。繁殖枝退化,成單一的花序,通常為線形、披針形。雄蕊由2個線形的葯室組成,長約2毫米,散放花粉後脫落。雌蕊的花房中心固定,與花序成45度角,花柱長2毫米,柱頭2個,果實扁壓,新月狀,背面中央具脊。種子橢圓形。

海人草海人草,藻體叢生,高5~25厘米,暗紫紅色,軟骨質,不規則的叉狀分枝。固著器為盤狀構造。枝圓柱狀,頂端如狐尾,全體密被毛狀小枝,但基部大多脫落。小枝的圍軸細胞8~10個。四分孢子囊位於小枝的頂端膨大部分,螺旋狀排列。囊果卵圓形,無柄,生於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側面。

海人草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岸附近的淺海中,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中再次下海的植物。常在潮下帶海水中形成草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廣,已知有12屬49種,其中7屬產於熱帶,2屬見於溫帶;3/4的種類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陸地上的植物有樹木花草,它們構成大片森林、草原或花園綠地。海洋里的植物都稱為海人草,有的海人草很小,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才能看見。它們由單細胞或一串細胞所構成,長著不同顏色的枝葉,靠著枝葉在水中漂浮。單細胞海人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大的海人草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的身體緊貼海底,被波浪沖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被折斷。海人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我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葯原料。

海人草是海洋動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動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動物來維持生命的,所以,海洋中的動物都是靠海人草來養活的。

海人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洋綠色植物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要。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陽光只能透入海水表層,這使得海人草僅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大的海人草只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海茜海茜的代表馬尾藻,藻體黃褐色,匍匐狀,長40~80厘米;主幹細長,單生。葉通常為長披針形,長5~6厘米,寬3~4毫米,葉緣有淺缺刻或鋸齒。氣囊為紡錘形或橢圓形,頂端微突,囊柄較長。

亨氏馬尾藻,多年生海藻,高50~100厘米,固著器圓盤狀。主幹1~2厘米,自上生出數條主枝。主枝絲狀,扁壓,其上生出同形的側枝。體下部的葉單條或分枝,長在10厘米上下,中肋隆起,十分明顯,達於葉尖,毛窠散布於中肋兩側,上部葉為狹披針形,長5~8厘米,中肋明顯,及於頂端,毛窠各一列,散布於中肋兩側,有銳而淺的鋸齒。氣囊圓球形或略延長,頂圓,囊柄較長。生殖托圓柱狀,單條或稍有分枝,表面呈瘤狀,頂端略細,總狀或復總狀排列,一般雄托長5~20毫米,徑1毫米,雌托長2~10毫米,徑1~1.5毫米。

鼠尾藻,藻體暗褐色,高10~50厘米,可達120厘米。固著器為扁平的圓盤狀,邊緣有裂縫,上生有一條主幹。主幹短,圓柱形,有鱗狀的葉痕。主幹頂端長出數條初生枝。幼期鱗片狀小葉密密地排列在主幹上,很象一個小松球。初生枝的幼期也覆蓋以密螺旋狀重疊的鱗片葉,次生枝短,枝上有縱溝紋。葉絲狀,披針形,邊緣全緣或有粗鋸齒。氣囊小,窄紡錘形或倒卵圓形,有囊柄。生殖托為長橢圓或圓柱狀,先端鈍,生於葉腋間。

銅藻,藻體黃褐色,高0.5~2米,可達8米,體質較為纖弱。固著器裂瓣狀,上生圓柱形的主幹。主幹一般為單生,徑1.5~3毫米,幼期生刺狀突起,漸長則除基部和枝的下部保留刺外,中上部均變為平滑。幼體的葉連接主幹處向下生有縱走的淺溝,這種淺溝在枝上也常出現,藻體長大後,主幹上仍保留有基部葉的痕跡,但側枝與主幹的區分不如幼時易於辨別。體下部的葉有不甚明顯的反曲現象,葉基部的邊緣常向中肋處深裂,向上主葉尖則逐漸淺裂並變狹窄,葉尖微鈍;葉片長1.5~7厘米,寬0.3~1.2厘米,有中肋,主葉尖處則漸消失。柄部細長,多在1~2厘米間。氣囊圓柱狀,長0.5~1.5厘米,寬0.2~0.3厘米,兩端尖細。頂端冠一小裂葉。生殖托圓柱狀,兩端較細,頂生或生在葉腋;一般雄托長4~8厘米,徑1.5~2毫米;雌托長1.5~3厘米,徑2.0~3.0毫米,均具短柄,卵在排出之際,托徑變粗,常自下向上作二三次分段成熟。

生態環境:

生於大幹潮線以下的岩礁上或低潮帶的石沼中。

生長在低潮帶至大幹潮線下較深處的岩礁上。為我國特有的亞熱帶海藻種類。

生於中潮帶和低潮帶的岩石上,或在高、中潮帶的水窪或石沼中。

生長於低潮帶深沼中或大幹潮線下深至4米處的岩石上。

資源分布:

分布於廣東沿海水域。日本沿海亦有分布。

分布於福建(東山)、廣東(惠陽、徐聞)等地。

分布於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至雷州半島之間的沿海區域。

分布於遼寧(大連)、浙江(中街山列島)、福建(平潭、東山島)、廣東(惠來、饒平、海豐)等地。

海菖蒲海菖蒲屬,水鼈科,只有海菖蒲E.acoroides(L.f.)steud.1種,廣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一帶海岸,我國東部沿海亦有分布。海生、沉水草本;根莖有殘余的老葉;葉狹線形,互生;花單性異株;雄花多數,微小,包藏於一個近無柄、由2苞片組成、壓扁的佛焰苞內,最後逸出而浮於水面;花被片闊橢圓形,2輪;雄蕊3,花葯無柄;退化子房缺;雌花遙大,單生,無柄,生於一長佛焰苞內,花莖旋卷;外輪花被片長橢圓形,覆瓦狀排列,內輪花被片較長,線形,近鑷合狀排列;退化雄蕊缺;子房卵狀,有6棱,具長喙,6室;花柱6,2裂,胚珠在每一胎座上少數;果卵狀,有喙,不開裂。

喜鹽草喜鹽草屬,水蹩料,4種,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其中喜鹽草H.ovalis(R.Br.)Hook.f,我國台灣和廣東沿海岸亦產之。沉水草本,生於海岸或海水中;莖纖細,每節有卵形至長橢圓形的葉一對;花單性同株或異株,單生於一無柄、腋生的小佛焰苞內,雄花具柄,雌花無柄;花被片3個,花葯近無花絲;子房1室,有胚珠數至多顆;花柱3個,絲狀;果近球形,有喙。

泰來藻泰來藻屬,水鱉科,只有T.hemprichii(Ehrenb.)Aschers.1種,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國近台灣海面有分布。海生、沉水草0本;根莖長,有環紋;莖短;葉帶狀,2~3枚生於膜質的鞘內;花莖由鞘內抽出;佛焰苞花單性;闊線形,由2苞片組成,內有花1朵;花草性;雄花具長柄;花被1輪,裂片3個,卵形,花瓣狀;雄蕊3~12朵,花絲極短;退化雌蕊缺;雌花最初近無柄,後多少具柄;子房有長喙;果球形,平滑或有小凸刺,由頂部開裂為多個果片,裂片最後輻射狀;種子多數。

絲粉藻絲粉藻屬,角果藻科,4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洋中,其中C.tunda Asch.et Schwein f.我國廣東沿海島嶼亦有分布。鹹水生草本,有匍匐狀根莖;莖具葉,極短或延長而直立;葉2列,狹長或稍闊而短,基部有一短鞘;花單性異株,單生於鞘狀苞片內;花被缺;雄花有無花絲的花葯2枚;花粉絲狀;雌花有離生的心皮2片,每一心皮有胚珠1顆,向上漸狹成一線狀花柱;成熟心皮革質或木質,不開裂。

二葯藻二葯藻屬,角果藻科,7種,產熱帶地區海洋中,我國台灣和廣東海南有二葯藻H.uninervis(Forsk.)Aschers.等2種,生於淺海中。海生草本;根莖纖細而堅硬,單軸型分枝;莖短,被鱗片;葉線形,頂端的兩側有2齒或頂端有數齒;葉脈3條;葉鞘圓筒形,有明顯的葉舌和2個葉耳;花雌雄異株,單生,頂生,無花被;雄花具梗,花葯2枚,不等高地著生,外向,縱裂;雌花近無梗,心皮2片,花柱不分裂;成熟心皮卵形,革質,不開裂,內有種子1個。

巨藻褐藻門巨藻科的一屬。海藻中個體最大的一個類群,較為人熟知的如大型褐藻。

孢子體長達幾十至百米以上,固著器由數回叉狀分枝的假根組成,呈圓錐狀,莖直立,圓柱形,靠近基部數回叉狀分枝,葉片偏於一側排列在莖上,由於莖扭曲而呈螺旋狀。成熟的葉片不分裂,略隆起。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葉的基部具有亞球形或紡錘形的氣囊。孢子囊生在藻體基部的孢子葉中,孢子葉開始全緣,後來從基部到頂端分裂成相等的兩部分,經4~5次分裂後形成較窄的線形葉,孢子囊散布於孢子葉整個表面。配子體微小,生活史為孢子體發達的異形世代交替。有3種,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自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至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秘魯和南非等地。中國只有引進的巨藻1種,已在山東長島縣落戶,生長良好。巨藻是冷水性種類,生長在潮下帶水深6~20(80)米的岩石上。巨藻用於生產多種化工、醫葯產品,是褐藻膠的主要原料,同時還是動物飼料和製取甲烷的原料。

巨藻藻體黃褐色,高達40米。莖4~5次叉狀分枝,每個分枝頂部葉片呈寬鐮刀狀,隨著年齡增加,漸漸變窄,成熟藻體偏於一側的葉片,披針形,長40~75厘米,寬8~15厘米,邊緣有鋸齒,孢子葉著生在莖的基部,靠近固著器。氣囊亞球形,著生在葉片的基部,巨藻屬於褐藻類,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300米,重達200千克。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17厘米寬。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托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的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的兩側。在巨藻生長茂盛的地方,巨大的葉片層層疊疊地可以鋪滿幾百平方千米的海面。巨藻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每棵巨藻一天內就可以生長30~60厘米。一年裡,一棵巨藻可以長到50多米。生長在熱帶的巨藻全年都在生長,海邊的以採集巨藻為生的漁民們每年可以收獲三到四次。巨藻的壽命一般在4到8年之間。最長壽的巨藻可以生長12年。如果每公頃海面種植1000棵巨藻,那麼每年可以收獲新鮮的巨藻750~1200噸。巨藻原產於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亞、紐西蘭、秘魯、智利及南非沿岸都有分布。

波喜盪草波喜盪草屬,波喜盪草科,3種,分布於地中海沿岸及大洋洲。我國有波喜盪草F.australis Hook.f,1種,產於廣東海南島,為一沉沒於海水中的多年生、具根狀莖的草本。

波喜盪草屬都是生長在還水中的鹹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澳大利亞沿海。2006年在西班牙的地中海島嶼伊維薩島南部發現了大約有8千米長的大范圍波喜盪草生長區域,可能已經持續有10萬年之久。

因為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塞冬,所以也被翻譯為海王神草。

㈦ 海藻球怎麼繁殖 海藻球怎麼繁殖生寶寶

1、海藻球的繁殖空談過程主要分為形成孢子並發扒虧坦芽、伸展成絲狀體、將絲狀體團在一起、春桐形成圓形藻球、形成球狀體群落、分散開六部分。

2、發芽後長成絲狀,然後通過湖水的流動,滾動形成球體。之後一個個的球體分離,繼續發芽。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368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043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906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859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08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536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17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089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081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