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海藻面膜 » 醫生面膜亂象是什麼

醫生面膜亂象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11 22:18:07

1. 醫美面膜最近兩年風刮的很大,醫美面膜真的很安全嗎

醫美面膜今年在各大平台都是以席捲之勢風靡,而且都被吹得天花亂墜。但是單看醫美面膜的單價真的不算便宜,那醫美面膜這個坑真的值得入嗎?



醫用護膚品怎麼選擇?

既然「醫美面膜」是偽概念,那麼敏感性肌膚應如何選擇醫用護膚品呢?

1.選擇溫和產品

敏感性肌膚一般都會選擇溫和產品,但具體怎麼挑選呢?如果想要選擇醫用護膚品,應注意使用二類醫療器械,這一般是醫生推薦術後人群使用的產品,無刺激。

2.精簡護膚

作為敏感肌膚,應該給皮膚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平時濕度清潔,做好補水保濕和防曬即可。


愛美之心人皆有,在變美的路上還是希望廣大消費者擦亮雙眼,作為醫生提醒您,不要以為和我們「醫」搭上點邊就是好產品,其實和我們「醫用」搭上關系的,多半沒好事~

2. 被有些人捧上天的醫美面膜,真的是「爛臉救星」嗎

作為一個皮膚科醫生,用過無數的醫美面膜,比如可復美、敷爾佳、創福康、uface、薇諾娜、綻妍、斐思妮、奕森、美帕等等等(因為是試用,一兩片那種,品牌太多記不住了)。

先談談結論,對敏感肌、痘肌而言,醫美面膜絕對是首選,至於爛臉救星這個稱呼嘛……

如果你確實是護膚品皮炎,不管用不用醫美面膜,只要停止過度護膚的行為,你的皮膚都會變好。

以前只接觸過創福康的情況下,真覺得創福康打開了面膜的新天地,原來還有這么簡單的面膜,沒有香精、色素、增稠劑,用完之後感覺對皮膚非常友好,不像日系、韓系的那些爆款面膜(什麼美迪惠爾、春雨等),對比起來真的很lj,全是香精的味道,和增稠劑帶來的假滑感(用習慣了醫美面膜,你基本上不會再看得上這些面膜)。

再後來,基於行業的便利(皮膚科大會有各類醫美廠家贈送面膜),開啟了各類醫美面膜的體驗之路。

再加上對護膚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學習,發現宇宙最好並不是創福康,甚至任何一款面膜都不可能說自己是「最好」,因為,對於不用的膚質、喜好而言,你適合的面膜是不一樣的。

當然,大部分人不可能都能開啟不停的試試試之路,這樣太浪費了。

我的建議是,韓系、日系、歐美系的面膜完全可以棄掉了,總之使用了太多的添加劑,沒那功夫去細扒,保不準你會踩上某個坑(而且國貨那麼好用,為什麼要舍近求遠?)。以及各種號稱自己有美白、抗衰等功能的面膜也別買了,屬於浪費錢不討好的行為,面膜只要能基礎保濕就不錯了,別指望它能翻天。

在可選擇的范圍內,敏感肌、痘肌首選醫美系的面膜。

為什麼呢?

安全無傷害。醫美面膜—特別是械字型大小的面膜,對面膜的要求非常高(生產環境、功效要求都很高),且成分簡單,對於「一有點風吹雨動就翻臉」的敏感肌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能不能治痘不說,但它至少不致痘。成分精簡到個位數的醫美面膜,可以安心到你不用細致的去扒它是否含有悶痘的成分,這是其他面膜絕對做不到的。

普通耐受的皮膚,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面膜

畢竟你們的皮膚沒那麼「脆弱」,對比起來醫美面膜,成熟的大牌配方會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感,如果你喜歡他們的味道和膚感,當然可以選擇它們。

但放到我自己身上,還是願意在醫美線的面膜選擇,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習慣,個人不喜歡香味、粘稠劑太多的面膜,醫美面膜(包括械字型大小和非械字型大小)在這方面做的會更好。

另一方面,秉承著「小心為上」的原則,雖然很多成分暫時是「號稱無害的」,但基於減少風險的原則,我更願意使用風險更小的醫美面膜(哪知道某一天會發現,XX物質長期使用後,有導致XX的風險呢?且商人逐利的特性,決定了沒有人會把那可能的「一點點」風險告訴你的)

當然,微商的誇大宣傳大家是大可不必相信的,不過這也是所有銷售的管用伎倆了,大家看看就好,沒必要信以為真……

也有人會問,醫院拿的和微商買的,真的是一樣的貨嗎?

不僅你關心,我也很關心是不是一樣的。

只能說,有人會覺得醫院的面膜比外面的更「正」,我自己實際使用對比(醫院VS朋友圈),基本沒有差別,至少我感受不到太明顯的差別。

要說如果真的有所謂的「供醫院」專貨,我想最多也就是濃度、精華含量的差別而已,用到皮膚上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確實有人反應,醫院的貨精華更多,不過也沒必要專門做兩批貨去賣吧?)

還有人擔心的假貨問題……要說假貨,沒人比得上日韓系的面膜吧?香港那邊一堆「水貨」,反觀這些國產品牌,因為拿貨渠道多且方便,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假貨(只是市場確實太亂了)。

至於大家說的醫美面膜「貴」、「坑」的問題。

不僅是醫美面膜坑,任何一個護膚品,或者任何一個行業都「坑」。

你會甘之如飴的為香奶奶、迪奧、coach買單,是基於它的品牌效應,或者是你的「情懷」。對於這些國貨,它們也是一樣的呀!它們的暴利甚至比不上大牌的一根小指頭,可為什麼你甘願為大牌的「情懷」買單,卻不願意為這些辛苦研發的品牌買單呢?

這屬於是國有品牌的「歧視」,或者說很多人接受不了國貨從低—高的價格差(很多人還停留在美加凈、標婷等大白菜國貨的價格上,能接受相宜本草、百雀羚這類價位都不錯了,更不說比起來「更昂貴」的醫美品牌)。

另外一點,這些醫美品牌自己也有原因,內部管理機制太差。對外的渠道、價格不統一,大量微商湧入,導致你能通過各種五花八門的價格買到這些產品。

當你發現以低價也能購買到原本昂貴的產品之後,自然會覺得「太坑了!我上次居然花了XX錢來買!」

當然,行業內部的整頓是品牌自己的問題,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只需要關注產品本身就好,犯不著因為品牌策略的失誤,而不去購買他們。相反,如果你能以低價購買到他們,你應該是「佔了便宜」,而不是之前的高價「吃了虧」。

實話評測|最全的醫美面膜

祛痘、美白、修復、清潔、去紅血絲、日常保濕維穩

膚質:冬干夏混油,敏感粉刺皮。易犯敏感性皮炎,長痘,用命在測評系列。

偏好:保濕消炎修復,對粉刺痘痘友好,膚感好。

我在本文詳細概個人使用感受、看法、成分深入分析了各款面膜的特點,

針對不同皮膚問題,還有我自己平時根據 皮膚狀態使用不同面膜的日常搭配。

面膜太多了,所有測評都在圖片上,下面不做二次介紹,看起來




「醫美面膜」其實根本不存在!


實際上,今年年初,政府對"醫美面膜"再次做了定論。

上面這密密麻麻的字,簡單概括就是 3 點:


· 沒有"醫美面膜""械字型大小面膜"這東西,只有醫用敷料。

· 醫用敷料不能宣傳美容或保健,而面膜不能宣稱療效。

· 醫用敷料主要用於外傷輔助治療、創面保護、保持封包濕潤等作用,它並不是直接應用於皮膚治療的,而是提供一個相對溫和的「修護環境」,以便於皮膚組織修復。


為了解決大家對「醫美面膜」得疑惑,我們評測了 7 款網紅"醫美面膜"。

在貼結果之前,簡單粗暴說幾個前提。


· 械字型大小產品屬於醫療用途,建議聽從醫生指示使用,不建議私自購買使用。

· 專家建議在選擇面膜時,沒必要追求所謂的「醫美面膜」。真正性價比好的面膜有很多,不要盲目跟風。

· 本次購買樣品均來自官方途徑,確認為械字型大小產品。


根據大家呼聲,我們選了其中最火爆的 7 款,看看是哪些幸運兒:

參考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 2019 年第 66 號通告中的附件一(化妝品中激素類成分的檢測方法),對樣品的 53 項激素(去除了性激素)與可能添加的防腐劑 11 項+甲醛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如下

另外很多面膜也宣稱自己有保濕補水功效,所以我們順便做了測試,有兩款還不錯:


實驗室檢測


醫用敷料有如此好的效果,到底是不是加了激素?相信不少人有這個疑惑。

我們把樣品送往專業實驗室檢測,參考化妝品的檢測方法,選取其中 53 項糖皮質激素類作為檢測項,刪除部分性激素。(性激素添加在面膜中毫無意義,故刪除了檢測項。)

結果顯示,這 7 款醫用敷料均未檢出 53 種激素。

另外我們會發現,很多醫用敷料都只標明了部分成分,或是不標注。

於是在激素之後,我們檢測了產品中是否含有常見防腐劑和甲醛,總共 12 項。

結果顯示,有 3 款檢測出防腐劑或甲醛,其餘 4 款未檢出。

但是未檢出的4款,我們很難推測出是否加了其他防腐劑。因為目前我們只能參照化妝品法規去檢測,檢測項目與方式有限。

我們不反對產品添加防腐劑 ,畢竟誰都不想用長滿菌的產品,但國家對防腐劑有限量與限制的要求, 合規使用防腐劑很重要

這也是目前醫療器械的一個問題——產品成分不明晰,建議大家使用前, 一定要詢問醫生


醫用敷料保濕嗎?


在醫用敷料的世界裡,商家也大力宣傳了它們的保濕補水功效。

這一點得到了許多仙女的認同,在訂單評論區、朋友圈強推的動態中,「巨補水」「很保濕」處處可見。那我們就來看看,醫用敷料的保濕能力到底怎麼樣。

可以發現醫用敷料中,保濕效果比較好的是芙Q、復Y兩款。

醫用敷料和面膜有什麼區別


我們整理了一個表格,讓大家看得更清晰。

醫用敷料不僅需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按照判定表說明, 只能短期/暫時使用,不能亂用

在一般的情況下,大家使用面膜護膚就可以了,特殊情況下(如醫美手術後)按照醫師建議來使用。

另外,從皮膚的生理結構上來說,面膜能解決的面部問題是有限的,畢竟它在面部的停留時間不長,在透皮吸收率上的效用不大。皮膚的保養不能僅僅依賴於面膜。

3. 什麼是醫美亂象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美容行業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行業的亂象。所謂醫美亂象,主要包括虛假宣傳、黑市銷售、一票難求、非法醫師實施手術、假葯問題、售後服務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危及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同時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和社會治安。
1. 虛假宣傳
醫美廣告被譽為廣告行業的「最後一片紅海」。造假的情況在市場上隨處可見。不少公司通過虛假宣傳、嘩眾取寵等方式欺騙消費者,許多所謂的「明星代言人」其實是公司自己僱傭的演員;一些醫美機構也宣稱擁有國際領先技術,但實際上屬於虛假宣傳。
2. 非法機構經營
同時,存在一些非法的醫美機構,這些機構無證經營,非法收取消費者高額費用,並且不做任何保障。這類機構雖然收取費用較為低廉,但醫院的生產設施、醫護水平和售後服務帶答隱都存在嚴重漏洞和問題,常常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負擔和風險。
3. 醫師技術能力不足
醫美行業的風險主要來自於管理缺失和醫師技術能力不足。有數據顯示,醫美行業80%的醫師沒有接受過美學培訓。在美容手術的實踐中,醫師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有可能導致不良反應或更嚴重的並發症。同時,還存在一些醫師假冒他人資質從事整形美容行業,加大了風險的隱患。
4. 「黑色產業鏈」
部分商家違規從事隆胸、微整等手術,往往會使用劣質填充物和葯品,並將這些啥和葯品非法購入。沒有經過專業資格認證的技術人員在沒有極佳的技術基礎上從事整形手術,導致了醫療安全的很大隱患。黑色產業鏈的存在,給醫學美容行業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II. 3·15醫美活動的意義
3·15醫美活動不僅意在告訴公眾有關醫美行業符合規范、合法、有保障的信息,同時還充分展示了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之路,為廣大消費者篩選正規的醫美機構,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費用。
1. 增強了公眾安全意識
3·15醫美活動提醒公眾在進行美學相關手術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和德藝俱佳的專業醫師,在進行手術前充分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醫療記錄。通過此次活動,公眾對醫美行業的了解和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
2. 促進了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
3·15醫美活動推動了整個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促進醫美行業的舉凳規范化發展。活動宣傳醫美合法經營,規范行業秩序,為各家單位走上正軌營造了一個規范的環境。
3. 維護了公眾的切身利益
3·15醫美活動宣傳了良好的醫美美容知識,調動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鼓勵消費者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和專業醫師進行美容手術,維蠢廳護了公眾的切身利益。
III. 對於整改醫美行業的建議
要想整改醫美行業亂象,滿足公眾對於美麗事業的期望,我們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加強監管
政府要強化醫美行業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增強市場行業的准入門檻,嚴格按規定執法。目前,一些地方雖然取消了對婚紗攝影、美發美容等行業的執照制度,但同時也給不法機構造成了便利,政府需要針對該行業加強監管。
2. 行業自律
醫美行業要加強自律管理,讓正規和非正規的醫美之間形成對比,從行業內部進行規范和管理。加強醫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提高醫師的道德倫理觀念、規范廣告宣傳,加強行業自律。
3. 增加技術培訓
醫師技術能力是醫美安全的基礎。整合專業資源,加強醫學美容相關技術的培訓,提高醫生的技術能力,同時加強醫師培訓的合理性、及時性,讓醫生能更好地承擔起醫療職責。
4. 嚴厲打擊不良商家
對於不良商家,尤其是以商業利益為第一目的的不良企業,要進行嚴厲打擊和整治,同時營造和保持一個健康、有序的醫學美容安全環境。
IV. 結論
醫學美容作為一種新型美容服務,在滿足公眾需求、擴大消費市場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和安全風險。3·15醫美活動時刻提醒著我們:必須在強化監管、加強自律、提高技術能力、整治行業亂象等方面努力,讓醫學美容行業更健康地發展。醫學美容必須在大力度推進治理的同時,和其他美容行業一樣,明確行業定位,正確引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醫學美容行業的安全、健康、合法是公眾享有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醫學美容行業也將秉承合法、公眾安全為重的原則,為公眾提供更好的醫學美容服務。

4. 為什麼宣傳醫用的面‎膜明明沒什麼作用還可以賣那麼貴

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醫用的醫用的東西,一般副作用比較小吧 。對人體的傷害也不大 相比較那些不是醫用的面膜 ,大家都會比較抵觸一點 ,特別是那些沒聽過牌子的 面膜,如果用一些亂七八糟的面膜的話 你也不清楚裡面的成分 ,會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這個自己都不可能保證。所以人們還是更會相信一些因醫用的面膜 即使他賣的很貴,但是用的話,心裡不會有負擔,也不會擔心有什麼副作用,除非是一些超敏感的肌膚 超敏感的肌膚,選擇就要更慎重一點了

5. 為什麼醫生不建議用醫美面膜

成分過於簡單不能滿足護膚需求:它們的成分特別特別簡單,只有透明質酸鈉或者膠原蛋白原液這些,然後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無菌,就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保濕、修復癒合傷口,這也導致很多小仙女跟風長期使用醫美面膜進行補水、祛痘、美白之類的,但我們要知道「醫美面膜」並不是為了給你祛痘,美白。

面膜不正規 、成分不明:某樣化妝品火了不僅僅是帶來市場需求的增加,也會帶來產品的造假跟風,「醫美面膜」正規只指代械字型大小的敷料產品,但有許多妝字型大小的產品混淆其中不說,還有一些械字型大小產品宣傳不規范、成分表標注不全!明明是有添加防腐劑的,但是配方表裡卻沒寫。

醫美面膜使用注意事項

醫用面膜建議2-3天敷一次,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如果是補水保濕面膜可以天天敷,但如果是清潔面膜一周1-2次就可以了。

生活中一般的面膜正常使用頻率大概為一周2-3次左右,不建議頻繁敷面膜,因為頻繁敷面膜可能會導致毛囊打開,會使皮膚水分流失、皮膚屏障受損。一般敷面膜的時間最好在15-20分左右,敷時間長的話容易使面部細胞缺氧,會影響皮膚正常呼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面膜

6. 醫美「亂象」:菲洛嘉水光針來自何方

本報記者 陳婷 曹學平 深圳報轎岩道

「如果選擇做這個項目,像您目前臉上出現的痘印、黑眼圈、眼下細紋、膚色不均勻這些問題都能得到改善,毛孔也會變細膩,皮膚由里到外看起來都會透亮很多。」

「那我可以自己買回去塗抹嗎?」

「塗抹沒有效果,這種不是產品,屬於一種葯物。」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走訪深圳某醫療美容醫院時,與院方一位面診醫生發生了上述對話。

在上述醫生口中,這款幾乎可以解決臉部所有皮膚瑕疵問題的「神器」便是菲洛嘉水光針。

根據該醫院的產品介紹,菲洛嘉項目的治療方法是使用「FILORGA(菲洛嘉)NCTF? BOOST 135HA」(以下簡稱「菲洛嘉135HA」)在表皮麻醉後注射。但記者從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查詢到,帶有「菲洛嘉」名稱的產品均為進口化妝品。

針對該醫院為消費者提供的菲洛嘉水光針注射項目,其產品性質、產品來源等相關問題,記者致函該醫院。3月24日,該醫院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僅對記者表示,院方不存在為顧客注射菲洛嘉水光針的行為,只採用塗抹方式,對其他采訪問題不方便回應。

查無批文的「葯品」

近日,記者在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上發現,該醫院上線了三種有關菲洛嘉水光針的商品,根據數量和搭配組合的不同,價格區間在1760 12680元不等。

其中,一支劑量為3ml的菲洛嘉水光針,門市價為6800元,團購價為3960元,新客價格可低至1760元。

商品詳情頁顯示,菲洛嘉水光針的葯品品牌為「菲洛嘉」,適用范圍為面部和頸部,成分為氨基酸、透明質酸、輔酶、維他命、核酸、抗氧化劑;適應症有撫平皺紋、提亮膚色、白皙Q彈、水嫩光澤、緊致細膩、激活膠原新生、修復受損細胞。

為此,記者近日來到該醫院。走訪當天為工作日,但前往醫院就診的顧客亦不在少數。

接待記者的面診醫生表示,菲洛嘉水光針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項目,採用機打和表皮環打(即手打)注射,「像您敷面膜敷的是表皮,它到不了您皮膚的真皮層。但菲洛嘉水光針可以直接到達您的皮膚真皮層,讓您的皮膚由內而外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補水,給皮膚增加營養物質。」

當記者提出是否可用塗抹方式使用菲洛嘉時,上述醫生表示「塗抹沒有效果」,並稱菲洛嘉水光針屬於一種「葯物」。

上述醫生稱,該醫院為顧客注射的是「菲洛嘉135HA」。在市場上,該款產品還有「水貨」,而該醫院使用的菲洛嘉水光針是經過廠家「授權」的,均為進口。

在提及產品真偽問題時,該名醫生稱,醫院在注射之前會給顧客確認所使用的「葯品」,但「醫療垃圾」注射完不能帶走。

對於上述該醫院方面指出的菲洛嘉水光針性質,記者在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的葯品列表中查無帶有「菲洛嘉」或「FILORGA」名稱的葯行帆氏品注冊或備案記錄。

同時,在「進口醫療器械」中,記者僅查詢到一款名為「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檔散鈉凝膠Soft tissue implants visco-elastic gel of hyaluronicacid-with lidocaine」的產品,注冊人名稱為S.A. FILORGA MANUFACTURING,規格為1.2ml/支,該產品用於面部真皮組織中層至深層注射以糾正中重度鼻唇溝皺紋。

而在化妝品列表中的「進口化妝品」處,帶有「菲洛嘉」名稱的產品共有69條記錄。其中,「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的英文名稱為「FILORGA PROFESSIONAL NCTF BOOST 135 HA POLYREVITALIZING SOLUTION WITHHYALURONIC ACID HIGH CONCENTRATION」,生產企業為法國菲洛嘉胚胎活細胞研究中心(LABORATOIRES FILORGA),在華申報責任單位為北京歐華益鴻咨詢有限公司,批准文號為「國妝備進字J20166918」,批准日期為2016年7月28日,批件有效期為4年。

上述面診醫生向記者確認,被該醫院使用的產品中文名稱為「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

而據菲洛嘉醫學(FILLMED)2017年的官方介紹,「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為中胚層療法雞尾酒配方產品,在2016年7月取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認證,「這使得中國消費者可以在國內買到法國原裝進口的NCTF? BOOST 135HA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的「國妝備進字J20166918」批准文號目前顯示「已過期」。

對此,記者致函該醫院求證其為消費者注射的菲洛嘉水光針產品性質,院方稱該問題屬院內醫生解答的范疇,其無法回答,也不方便聯系相關醫生進行解答,且采訪事由需先上報集團總部,其對集團的情況也不是「很熟悉」,亦無法提供相關聯系方式。

水光針亂象

在部分醫美APP上,關於菲洛嘉水光針的商品及案例琳琅滿目,治療方式均為注射,使用的產品為「菲洛嘉135HA」,宣稱「除了含有玻尿酸,還有人體皮膚所含的53+1種營養成分」,同時提醒,「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於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

此外,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給出的「菲洛嘉青春精華液加強型」化妝品產品技術要求文件顯示,該款產品的使用方法為「早晚使用,使用化妝棉,取1小瓶精華液塗抹於干凈的皮膚上,連續使用5天,如同精華液或化妝水。適用於臉部、頸部和肩部肌膚」。

但就如同該醫院這樣的大型連鎖美容醫療機構,亦涉嫌存在使用妝字型大小產品且為消費者注射的行為,其產品性質、產品來源均為未知數。

2017 2021年期間,該醫院多次出現廣告違法行為,累計遭罰款11.6萬元。該醫院同時存在未按照規定書寫病歷、使用未取得美容外科主診醫師資格的人員獨立實施美容外科項目的違法行為。

近年來,相對於風險系數更高、價格更加昂貴的醫美手術,輕醫美服務愈來愈受到消費者青睞,「打針」一詞也變得極其普遍。

不過,在利益驅動下,原本更加安全的輕醫美卻也藏有諸多陷阱。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醫美市場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僅為33.3%,即每3支針劑中就有2支水貨、假貨等非法針劑。

誇大其詞的宣傳成為醫美亂象的導火索之一。事實上,就連如今普通常見的「水光針」「瘦臉針」等,亦是廣告禁詞。

2019年8月27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上海衛健委等部門在規范醫療廣告的專題培訓會上明確,將「瘦臉針」「水光針」等杜撰的非規范用語,視為違法廣告,並提出醫美平台也要盡到監督管理責任。

而在實際消費中,醫療美容機構的不合規操作則直接給消費者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消費者給予的信任換來的卻是不良商家的非法牟利。

2020年11月24日,自稱「岳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美容服務機構——湖南銘萱美容服務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昱萱醫療美容門診部」(以下簡稱「昱萱醫美」)原院長胡某,因涉嫌非法行醫致顧客傷殘被刑事拘留。

此前,上述案件的受害者周女士投訴稱,其於昱萱醫美打水光針時,時任該院行政院長胡某提出,在注射葯品中添加一些葯物(後院方稱該葯物是胡某私自攜帶給顧客注射),能夠起到祛斑的效果。但不久後,周女士面部被手工注射水光針的位置出現了密集的有規則的紅丘疹。對此,湖南新文成司法鑒定中心出示的鑒定意見為:被鑒定人周女士「面部遺留細小瘢痕伴色素沉著構成十級傷殘」。

7. 「醫美面膜第一股」要來了:40元一片,值嗎

作者 蒙奇


馬雲曾說,「抓住了女性,就抓住了消費。」


近日,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的巨子生物,再次展現了醫美行業暴利的一面。


2021年末,巨子生物剛剛完成首輪外部融資,估值約為200億元,投資者包括高瓴、中金、君聯等明星機構。


大牌投資機構趨之若鶩,被稱為「想投投不進」的香餑餑,巨子生物的最大底氣,便是貴到離譜的醫美面膜。


巨子生物旗下兩個核心品牌,分別是主打「醫美面膜」的可復美,以及高端護膚品「可麗金」。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分別實現營收9.57億元、11.90億元、15.52億元,毛利率分別達到83.3%、84.6%和87.2%。



高毛利率的背後,是近40元一片面膜的售價,和不過2~3元的成本。



不止巨子生物,面膜前面加了醫美二字,身價便能夠翻倍增長。據中泰證券數據,械字型大小面膜,也就是醫美面膜的平均毛利率在77%-83%,高出普通妝字型大小面膜30%左右。


畢竟,對於做完醫美項目後購買醫美面膜的消費者來說,已經花費了數千上萬的手術費,大概率不介意再花幾百塊錢購買醫美面膜,作為後續的輔助治療。


對於嚮往美麗,卻又沒有預算去醫療美容機構的消費者來說,幾十元一片的「醫美面膜「頓時顯得性價比極高,即使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醫美」二字,就足夠帶來充分的心理補償了。


若巨子生物成功上市,便能成為「醫美面膜第一股」,為醫美賽道填補一塊空白領域。


只是,敷爾佳和創爾生物兩個上市前輩雙雙遇阻,已暴露出了該產業高盈利表面下的種種隱憂——「醫美面膜」概念造假、營銷費用越來越多、經銷商體系過度依賴等等問題已形成醫美企業通病,產業已到需轉型之時。


「械字型大小面膜」,到底是什麼?


醫美面膜,或者說械字型大小面膜受到追捧,還要從葯妝概念的流行說起。


葯妝Cosmeceuticals,即葯用化妝品,是一個舶來品,由美國皮膚科專家Albert Kligman提出,並定義為「兼有化妝品特點和某些葯物性能的新型產品」。但該定義目前未受到國際上的統一認可。


在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葯妝的發展伴隨著葯劑師行業的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穩定的行業環境,受認可程度較高。


隨著海外代購、種草博主的興起,2016年之後,葯妝品類漸漸成為了護膚美妝產品中的流量Top,「日本葯妝店必買」、「超詳細法國葯妝全攻略」等等相關話題,也成為了各大內容分享平台上的熱門。


消費者在購買葯妝產品時,往往對其中所含有的「葯」的成分,懷著很高的心理期待,認為其應當比普通化妝品效用更強。


這種心理期待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迎合。據用戶說研究團隊,2017年至2018年,中國護膚美妝市場出現了不擇手段追求「葯」與「妝」結合的風氣,很多品牌誇大功效宣傳,努力往自己身上貼上葯妝或醫用護膚品的標簽。


但2019年1月,中國國家葯監局明確規定,國家法規層面不存在「葯妝」或「醫學護膚品」概念,不得以此進行宣傳。


但品牌很快分化演進出了種種適應葯監局新規的新說法,換湯不換葯,用醫用療效背書。醫美面膜,或者說,械字型大小面膜,站在這個風口上,火了起來。


醫美面膜,是為接受過光電類、注射類醫美手術後的患者,提供適宜的創面修復環境,屬於醫療器械的一種,因此在產品許可證標號中,以「械」字為標識,因此被通俗稱為械字型大小面膜。



而一般面膜,則屬於普通化妝品范疇,以「妝」字為標識。



和妝字型大小產品相比,械字型大小的難得之處,在於對生產、運輸環境有更高的無菌標准,因此能夠接觸有創面傷口的皮膚,各大醫院和正規美容醫院均有售。


這就又增加了產品在消費者眼中的價值:「但凡能進入醫院的都是有保障的產品。」


但實際上,為了達到溫和鎮定的標准,械字型大小面膜成分更加簡單,以膠原蛋白或玻尿酸為主,對於追求一般美容效果的消費者來說,械字型大小的價值並不大於好的妝字型大小產品,甚至還要更小。


根據中泰證券的行業平均值數據,「械字型大小」面膜每片生產成本約1.4-1.6元,品牌出廠價約6-10元/片,終端銷售價為15-40元/片;而妝字型大小面膜每片生產成本約0.95元,品牌出廠價約2.7元/片,終端銷售價約5-10元/片。


械字型大小面膜品牌商的毛利率在77%-83%,能高出妝字型大小面膜30%左右,盈利能力高出一大截。


這既是因為,械字型大小要求的繁瑣和復雜的葯監局登記注冊手續,抬高了隱形成本,且產品以醫院、美容機構等線下機構作為主要銷售渠道,價格經過層層加價,自然更高。


用途窄、價格高,「械字型大小面膜」其實早在線下的醫院、美容院等機構已經存在了十多年,卻始終名不見經傳。


營銷費大漲,市場不進則退


2018年前後,葯妝被追捧、天貓扶持大 健康 板塊、直播電商營銷等因素加在一起,械字型大小面膜一下子在線上打開了銷量,也有了更多為牟取超高毛利率而魚目混珠的「械字型大小」品牌。


據用戶說研究團隊,2019年,阿里電商平台醫美產品類別市場份額,械字型大小佔比83.79%。


一些旗下擁有「械字型大小」面膜(醫用敷料)的品牌,會模糊命名其他產品,用一款產品的「械字型大小」為其他所有產品背書,提高整體單價。


比如說曾為貼片類產品市佔率第一的敷爾佳,其旗下代表性產品為「敷爾佳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屬於「械字型大小」二類管理標准。另外還有一款產品,為「敷爾佳透明質酸鈉修復膜」,二者名稱相差無幾,包裝樣式更是幾乎一樣,但後者卻是妝字型大小標識。


械字型大小修復貼的價格為128元每盒(5片),妝字型大小修復膜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達到了118元每盒(5片),根據中泰證券測算,毛利率竟反而超過了械字型大小產品。



更有甚者,在旗下推出更易注冊的醫用針管等其他器械產品後,再以同一個品牌名推出面膜產品,含糊表示自己是械字型大小品牌。


一些品牌乾脆直接找符合械字型大小無菌標準的工廠進行代工貼牌。一位醫美代理業內人士表示,這類工廠代工產品的原材料基本只有最簡單的玻尿酸加水,但求無過,不求有功。



因踩了貼牌雷而IPO受阻的典型選手,便是敷爾佳。


2017年11月注冊成立的敷爾佳,在2021年2月謀求上市之前,沒有生產過一片面膜,旗下產品全部由哈三連工廠代工生產後貼牌銷售。


在有了上市規劃後,敷爾佳才著手解決獨立生產能力的問題。它以5.7億的價格,買下了2020年11月才剛剛成立的,哈三連全資子公司北星葯業,後者的實繳資本僅有351萬元。


並且北星葯業易主以後,仍與哈三聯混用生產車間和機器,甚至是共用人流入口。


敷爾佳相當於用5.7億元,買下了一個形式上的生產能力。這既說明了敷爾佳對上市的渴望程度,也說明它「不差錢」。


在業內人士口中,敷爾佳是同業中最早打開線上營銷渠道,並用「500萬營銷費換來5000萬營收」的「聰明人」。


敷爾佳不僅成為了李佳琦合作的首款醫用面膜,還贊助了《妻子的浪漫旅行 4》等熱門綜藝節目,藉助電商平台和社交平台,打通了線下B端專業渠道與線上C端大眾渠道,實現了高用戶轉換效率。


營銷出圈的敷爾佳,佔領了市場。2019年醫用皮膚修復敷料市場,敷爾佳(面膜品牌)以19億元的銷售額排名第一,市佔率高達37%。創爾生物旗下創福康與巨子生物旗下可復美並列第二,市佔率均為8%,不到敷爾佳的四分之一。


2020年,葯監局發文打擊械字型大小面膜亂象,要求品牌使用正規的醫用敷料稱呼。知識科普類KOL也開始普及相關概念,使「械字型大小」褪去了光環。


大浪淘沙下,濫竽充數的品牌漸漸被淘汰,行業集中度提升,頭部競爭變得激烈。


敷爾佳(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銷售費用分別為2137.03萬元、1.15億元,2.65億元,其中宣傳推廣費分別為234.64萬元、7031.75萬元、1.66億元;巨子生物2019年至2021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9378.8萬元、1.58億元、3.46億元;創爾生物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35億元、1.15億元、1.12億元。


除創爾生物的銷售費用保持平穩外,敷爾佳與巨子生物的銷售費用均成倍增長。


但另兩家營收增長的同時,創爾生物2021年總營收為2.4億,同比2020年3.03億減少20.79%。


不止三大面膜公司,華熙生物2021年銷售費用接近24.4億元,同比增長121.62%,同年凈利潤則只有7.8億元。


主攻敏感肌護膚品的貝泰妮,更是在IPO後宣布將募集資金的45.04%,共6.91億元,都投入營銷渠道及品牌建設項目。


越來越高昂的銷售費用,已經對凈利潤形成拖累。巨子生物2019年至2021年凈利率分別為60.1%、69.4%、53.3%,逐年下滑。


盡管如此,這場營銷之戰,各品牌已經處於不進則退的地步,並且,向線上直銷轉型,也是勢在必行。


擦邊傳銷,難以擺脫經銷商依賴?


在打開電商平台渠道之前,微商,為諸多醫美品牌貢獻了大部分營收。


據巨子生物招股書,其在2019年至2021年,向經銷商銷售所得收入為人民幣7.64億元、8.60億元和8.62億元,占總營收的79.9%、72.2%、55.6%,存在較大的集中度風險。


其中,來自最大客戶西安創客村的收入,分別占巨子生物同期總營收的52.2%、49.3%和29.3%。


正是這個西安創客村,曾令巨子生物受到傳銷質疑。


巨子生物董事會主席嚴建亞,即創始人范代娣丈夫,曾是西安創客村的唯一股東,後來其將股權轉讓給了巨子生物時任董事張兵以及時任總經理馬曉軒。


如今,這二人均已不在巨子生物招股書顯示的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名單中,西安創客村在釋義中,也僅被視為巨子生物的主要客戶。


但企查查中仍舊保留了痕跡。西安創客村的簡介,仍顯示其為巨子生物旗下全資子公司,致力於為巨子生物打造全新的電子商務運營模式。



這所謂的全新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卻存在諸多疑點。


據反傳銷救助防詐騙聯盟說法,西安創客村發布的創客雲商平台,採取分級代理模式,想成為最低一層的代理,即創客,需繳納12000元,便可享受3.5折拿貨價,同時有了邀請他人加入的權力。


每拉到一個新創客,舊創客本人可拿到的提成高達2400。如此達到一定層級,例如專員、社群總監後,就可以在所有下線的銷售額中抽取提成。


在零鯤金融風險查詢舉報中心,認同可麗金涉嫌傳銷的標記次數已有約5000人。


除了最大平台創客雲商,巨子生物的小經銷商,遍布微信朋友圈。


在微信搜索醫美品牌代理後,仍會出現眾多產品經銷商公眾號,在招收下級代理。


對傳銷打擊愈發嚴厲的情況下,這些經銷商不會再發展多層下級,且同一個經銷商往往對接多家品牌。


比如,繳納198或是598,即可成為800多款護膚產品代理,按兩個不同檔位價格拿貨,且無需自己囤貨,經銷商直接專業無痕發貨,不會泄露代理人隱私信息。



以可復美產品為例,代理價格相比天貓旗艦店價格便宜30%~40%。


或者,以成為單個品牌的VIP為名義,在收取VIP費用後即可按低價拿貨。


這類新的代理商模式,還在發展中,價格秩序混亂,也帶來了經銷商之間惡性競爭的風險。



因此,巨子生物依然全力地在向直銷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客雲商App中,看家品牌可復美品牌全線都沒有出現在商品列表中,主打商品為巨子生物旗下可麗金。


與可復美不同,可麗金走高端化妝品路線,全線均為妝字型大小產品,是巨子生物的另一個核心品牌,SKU60個,單價109-680元,略高於可復美。


2021年,二者一共為巨子生物貢獻了91.7%的營收。


不過,二者在三年間的銷售額變化,卻呈現出不同的趨勢。


原先主要依靠線下醫療機構與葯店渠道銷售的可復美,銷售額在2021年達到了8.97億元,相比2019年翻了三倍,總銷售額貢獻度達57.8%。


而2019年,營收貢獻還超過50%的可麗金,在2021年的銷售額佔比僅為33.9%。


從中可以看出,巨子生物確實在著力推進從線上經銷商向線上直銷的轉型。


據招股書,巨子生物2019年至2021年,經銷模式的毛利率分別為81.3%、82.1%、85.0%,而線上直銷的毛利率一直超過90%。


但在直銷模式下,公司需承擔的營銷及推廣費用也成倍增長。


相比之下,巨子生物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40萬元、1338.1萬元、2495.4萬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2%、1.1%、1.6%,不及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


面對越來越「精明」的消費者,巨子生物如果繼續重營銷而輕研發,或許遲早撐不起40元一片面膜的價格。

8. 醫美有什麼潛在風險

醫美有哪三大「坑」?

1、價格差異

經常會有很多人憑借一時沖動去做醫美項目,這樣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因為不了解成分、治療原理,被高昂的價格欺騙。比如皮膚項目中的光子嫩膚,在地區和醫院不同的情況下,一次治療一般都在1000到3000元不等,因為不了解,所以別人標價多少就付多少錢,出現做了一次上萬價格的普通光子嫩膚的情況,這就是屬於不懂價格行情,被割韭菜了。

2、營銷過度的產品

如今很多醫學美容機構都會推出各種各樣的名頭,例如什麼魔力xx,美眸xx,埃及艷後xx,台灣女皇xx,明明只是普通的皮膚管理項目,卻加好幾個前綴,看上去特別高大上,以達到提高價格的目的,但是一問到產品成分卻語焉不詳皮賣的,很可能就是坑,這只是商家為了達到提高價格的目的,所以在去醫美之前,要大致了解各個項目的參考價格。有的項目雖然價格比較低,但是會有很多附加項目,毀巧在附加項目上巧立名目,從而多收費。

3、醫生資質

我國有醫學美容資質的醫生大約是38000人,但是實際上從事這個行業的整形醫生遠超這個數。醫美領域一直有這樣的亂象,那就是醫生沒有資質,水平良莠不齊。沒有資質就意味著沒有好的水平,沒有好的水平就意味著技術不好,技術不好就做不出好的效果,就會做出那種「一次性」的整形手術,需要不停地修補。

做醫學美容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備?

做醫學美容不要盲目,也不要激情下單,要先了解相關知識,包括手術的成熟度,手術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有一些違反常規的整容手術,比如說精靈耳、斷骨增高術、取肋骨收腰等,風險極大,不應選擇。第二個准備就是選擇合適的機構,最好選擇三甲整形專科醫院和三甲醫院的整形美容科。第三項准備就是和醫生進行深入的溝通,把自己想要的告訴醫生,因為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方燃余逗案。

醫學美容領域方面水很深,如果不懂就會被割韭菜。在做醫美項目之前要充分的了解,要了解成分和治療原理,了解參考價格。去正規醫院,選擇有資質的醫生操作,會比較安全,也能保證效果。

9. 「人皮面膜」,扒了誰的皮

文丨李碩

「一款可以敷著睡覺的面膜。」

「純膠原蛋白製成,被皮膚吸收,越貼越薄。」

「哪有凹陷、皺紋就填充哪裡。」

……

近期,多款號稱「人皮面膜」的產品,被抖音諸多博主帶貨、種草,但也引來了非議。

在抖音平台鍵入「人皮面膜」可發現:目前,抖音電商共計5款產品名包含「人皮面膜」的商品月銷量超4000份,銷量最高的為某D人皮面膜以及某依克多因膠原蛋白人皮面膜,分別標價為99元兩盒、39.9元三盒。

不過,化妝品監管app顯示,上述兩款產品實際備案名並不包含「人皮面膜」。記者在化妝品監管app鍵入「人皮面膜」,僅顯示「冉雅二裂酵母燕窩精華仿人皮面膜」一條備案信息。

既然,這類化妝品實際備案名並非如此,在營銷過程中為何稱作「人皮面膜」?對此,一位帶貨博主給出話術是:「它(人皮面膜)就如同人的第二張皮,由能被皮膚吸收的純膠原蛋白製成,越敷越緊、越薄。」

不過,該博主商品櫥窗中的產品備案信息顯示,其成分包括水、甘油、丙二醇、卡波姆等,並非純膠原蛋白製成。

為了證明膠原蛋白純度,某博主甚至掛出了二次使用教程。「人皮面膜用完後不要扔,可以放在熱水中溶解,放涼變成膠原蛋白填充球後,可二次灌膚。」他在視頻中提到。

「這屬於視覺騙局。」某業內人士表示,所謂的人皮面膜中主要成份是增稠劑和水,越敷越薄並非膠原蛋白被皮膚吸收,而是水分蒸發掉了。

由於營銷話術過於誇張,消費者和行業人對「人皮面膜」的質疑聲一直存在,而3月8日,抖音博主「瞎嘚瑟好物測評」的一條測評視頻,則將眾對「人皮面膜」的爭議推向最高點。

在視頻中,這位博主在將某款「人皮面膜」敷過夜,第二天對比發現:「面膜確實變薄了,但臉上的卻細紋更多了。」

截止3月23日,這條視頻獲得了20萬點贊量和5萬條評論,評論區有人調侃稱「一夜之間老了好幾十歲。」

「所謂人皮面膜就是幾年前曾在市面流行的水晶面膜,也叫水凝膠面膜。」一位「打假」博主指出。客觀來看,這次「人皮面膜」營銷亂象,正讓水晶面膜遭遇「污名化」。一位在抖音推廣「海藻膠原蛋白面膜」的OEM方,便在其視頻下遭到部分消費者的吐槽和「圍攻」。

在回復消費者時,這位OEM方承認,「人皮面膜」被皮膚吸收變薄,確是「智商稅」。但也無奈地辯解稱,「市場上很多視頻一直在扭曲護膚品。」「做出服帖、透氣,有一定的韌性透明面膜,的確需要一定的研發能力。」

中研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面膜市場規模將突破450億元。中國,無疑是全世界面膜最暢銷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本土面膜品牌難以擺脫「低價競爭」「重營銷」「輕研發」,與部分惡性市場競爭行為不無關系。

除了經營者外,作為正在迅速成長的電商平台,如何規范化妝品營銷與銷售行為,則是抖音必須要經歷的。

例如,去年實施的《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化妝品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應當依法承擔平台內化妝品經營者管理責任。包括「應當設置化妝品質量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發現違法經營化妝品的,應當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直至停止提供平台服務,並報告葯監部門。」

在這方面,抖音目前做的顯然還不夠。

10. 為什麼醫生不建議用醫美面膜

醫生不建議用醫美面膜是因為成分過於簡單不能滿足護膚需求、面膜不正規、成分不明、有依賴性。

它們的成分特別簡單,只有透明質酸鈉或者膠原蛋白原液這些,然後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無菌,就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保濕、修復癒合傷口,但要知道「醫美面膜」並不是為了給你祛痘,美白的。

某樣化妝品火了不僅僅是帶來市場需求的增加,也會帶來產品的造假跟風,「醫美面膜」正規只指代械字型大小的敷料產品,但有許多妝字型大小的產品混淆其中不說,還有一些械字型大小產品宣傳不規范、成分表標注不全。明明是有添加防腐劑的,但是配方表裡卻沒寫。

相關介紹

皮膚的醫美治療大部缺罩分是有創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皮膚的保護屏障會被破壞,所以醫用面膜的無菌在此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醫美面膜主要發揮戰,談余抗感染和促進皮膚恢復癒合的作用。對於想要修復皮膚屏障、輔助治療敏感肌的人群來說,這種情況就需要專業醫生診斷後推薦後使用相應的醫用面膜。

醫美面膜本名叫醫用敷料,與普通面膜不同,醫用敷料屬於醫療器械,注冊為「械字型大小」;而普通的化妝品面膜屬於化妝品,注冊為「妝字型大小」。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規定,醫用敷料包括外科敷料(分為可吸性和可吸收敷料)、含扮滾接觸性創面敷料(分為急性創面敷料和慢性創面敷料)和包紮固定敷料。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368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043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906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859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08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536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17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089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081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