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
❶ 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
1、出自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意思是有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後。
2、原文: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4、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❷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鬧元宵,月正圓,閩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2)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游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志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遊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元宵節猜燈謎成熟於明清時期。清顧祿《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葯,隨意出之。
❸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的是哪個傳統節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這句詩句出自宋代著名詩人歐陽修,歐陽修有很多非常經典的作品,其中一首《生查子.元夕》就是這句詩的出處。詩文描寫的是當時元宵節的情景。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可惜的時候後兩句詩就是現實狠狠地打擊了這一對兒情侶,今年元宵節,即便花燈依舊亮,月亮依舊圓,可卻已經是物是人非了。
❹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的是哪個傳統節日
1、元宵節。
2、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3、原文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4)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寫約會。或被認為是景祐三年(1036)詞人懷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楊氏夫人所作。
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柳古文,後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為學習典範,但他並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柳古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並不一概否定,對楊億等人也頗為贊賞。
這樣,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石介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為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在本質上是針對五代文風和宋初西昆體的,可是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都與柳開以來的復古派文論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歐陽修主持文壇以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文風已經受到嚴厲的批評。歐陽修在反對西昆體的同時,還反對「太學體」。
❺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元宵節。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出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原文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片追憶去年元夜的歡會。
花市燈如晝,極寫元宵燈火輝煌。月上柳梢頭,是作者對男女主人公歡會的環境描繪,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於詩情畫意。含蓄地表達出一對彼此傾心的戀人,在黃昏相約時唯美而傷感的情感。下片抒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不見伊人的感傷。景物與去年一般無二,照樣月光普照,華燈齊放。但風景無殊,人事全異。
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在這一天,男孩子可以大模大樣上街看美女,女孩子們可以風姿綽約去街上看花燈吃湯圓,順便看看帥哥和被帥哥看。現代社會,處處都是不夜城,人們可以在燈紅酒綠中盡情享受現代生活,但是古人有點悲催,各朝代大多實施宵禁政策,晚上不準隨便到大街上溜達。但是在元宵節的前後三天,全國放假,男女老少可以隨便到街上去狂歡。所以,元宵節就成了年輕人上街撩妹或撩漢的狂歡節。
❻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指哪個節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寫的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亦稱「上元節」的節氣氛。
意思是乘著一輪明月升起在柳樹梢頭的時光,他約我在黃昏之後同訴衷腸,共話未來。
出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膾炙人口的名篇詞作《生查子-元夕》。全詞如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本詞上闕是回憶去年歡快娛樂心情。曾記去年此時此刻,燈亮,月明,給心上人約 會情景,因元宵夜喧囂熱鬧歡樂而增添許多光彩。「去年元夜時」點明具體時間,為下文作鋪墊,「花市燈如舊」,描敘了元宵夜燈火輝煌燦爛迷人,如同白天一樣,展現了約會歡聚時間的背景畫面。「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道出去年元夜幽會的情景。為全詞詞眼,畫龍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情致浪漫,便促成詞人這句傳頌千古的名句。描繪出幸福的約會於月下的動人場景,但這種快樂的時光總會如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不復再來。
下闕中詞人筆鋒急轉。寫出今年元夜故地重遊,但卻呈現物是人非的凄涼悲苦情景。「月與燈依舊」五個字便高度概括了今夜的環境氣氛。眼前呈現的景物同去年一模一樣,依舊月光明媚,燈市燦爛的不夜景色,「不見去年人」點明去年約會的人此時此刻又在何方呢?「不見」二字看似平淡,卻韻味深長,一字千金。更加增添了幾許悲涼之意,大家試想,面臨此情此景,怎能不傷心動情呢。「淚滿春衫袖」只見傷心痛苦的淚水無情的打濕了春衫的衣袖,詞人只用簡短五個字便將這種淡漠冷清,凄涼悲傷令人愁的傷感之情,勾畫的形象,生動,明白,透徹。淋瀝盡致,入木三分,詞人對詞作的嫻熟,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底,由此可見一斑。
❼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是元宵節。農歷里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或「夕」,舊稱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稱元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夕、元宵節。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全詩為: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濕 一作:滿)
譯文為:
去年元宵節的時候,花市被燈光照的如同白晝。與佳人相約在黃昏之後、月上柳梢頭之時同敘衷腸。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仍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淚沾濕了春衫的衣袖。
❽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
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它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在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8)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❾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形容的是中國哪個節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句詩詞描寫的節日是元宵節。這句詩來自於《生查子·元夕》,為北宋歐陽修的作品。作者其實在這首詩的開頭便明確道出了詩詞內容所形容的節日。其內容為“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其中的“元夜”便就是指代元宵。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待發展至唐朝時期,元宵節已然發展為全民性的一個節日,與之相關的張燈風俗也在這一時期被列為法定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猜燈謎的風俗便就是在宋朝時期日漸興起的。除此之外,宋朝時期還開始逐漸流行起一種名為“浮元子”的節令吃食。這一吃食便就是現如今我們所熟識的元宵。不僅如此,宋朝元宵活動的天數後來還延長為了五天,一直持續至正月十八才結束。北宋時期很多年輕男女也會借元宵這一節日出門幽會,於是也就有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