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補水保濕 » 土陶片和保濕片哪個好

土陶片和保濕片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3-02-16 11:02:37

『壹』 關於學習土陶的地方

「阿西」是藏語「好地方」之意。阿西土陶以當地一種特殊的泥土作原料,在捏、捶、敲、打成鍋、罐、盆、壺、瓶後,用碎瓷做出花紋來點綴,最後架起松柴火燒成黑色即可。藏族人用土陶煮出來的湯味道特別鮮美,用土陶釀酒歷久彌香,用土陶茶壺泡茶醇香之味沁人心脾。作為藏族的傳統手工藝品,阿西土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技藝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原中甸縣)尼西湯堆土陶製品遠近聞名,歷史悠久,是藏區土陶燒制技藝製品的典型代表。在尼西鄉幸福村發掘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中發現有夾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狀與現今尼西製作的陶器極為相似。尼西陶器的特點是肚大口小,選料精、做工細、多為黑陶,表面勾勒出簡單花紋圖案或鑲嵌上各色瓷片作裝飾,是當地群眾喜愛的日用器具,所以居民家中的器具大都是土陶製品。

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尼西湯堆的土陶原料使用當地(薩西貢)挖來的3種材料混合,一種是附近湯滿河的風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種是采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一種即最主要的原料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紅色黏土。在燒制過程中取三分之一的白土和三分之二的紅土攪拌後在平壩上曬2至3天,再用粗10公分、長1.2米、重7公斤的櫟木杵舂4個小時左右,用篩子篩,然後合水揉成團,將泥團燜在大鐵桶內,燜的時間越長越易製作。

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進行,製作時多席地盤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塊長條形木板,鋪在地板上。因地處高原,室內陰涼,即使是夏天,也需穿著毛衣,腿上蓋著棉毯。制陶的工具有:陶拍(陶拍有20多種,最小的寬2公分,長25公分,最長的寬12公分,長25公分)、雕筆、木刮刀和一塊圓中帶方的圓底木板,相當於手輪,圓底木板置於長條形案子上,用左手拔動旋轉。

制陶的工藝流程:采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干、磨光、燒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采土回來後曬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後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後裝入口袋中;羼料: 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濕恰當為好;然後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後,在一邊堆放,蓋上塑料布保濕待用;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陰干:成形後置於通風處陰干(一個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制:然後放置在火塘上烘乾(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熏:最後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鬆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後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鍾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製作完成。在他們製作的黑陶器物上,採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朴實而別致。

尼西湯堆一帶土陶目前已有80多種,分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藝品3大類。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鍋、爐、壺、盆等30多種。宗教用品有香爐、酥油燈盞等20多種,工藝品有花瓶、煙灰缸等20多種。
湯堆出的陶器名揚國內外,是因為湯堆土質有特殊的黏性,湯堆陶制工藝為藏區土陶工藝之精品,均採用祖輩們傳習下來的傳統工藝和材料製作,做工精細、外觀古樸厚重、粗獷大方、特色濃郁,有「現代古董」之譽,作品遠銷到國內許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和歐美市場,深受國內收藏家、外遊客和商家的青睞。

『貳』 如何製作土陶工藝品

制陶的工藝流程:采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干、磨光、燒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采土回來後曬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後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後裝入口袋中;羼料: 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濕恰當為好;然後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後,在一邊堆放,蓋上塑料布保濕待用;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陰干:成形後置於通風處陰干(一個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制:然後放置在火塘上烘乾(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熏:最後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鬆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後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鍾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製作完成。在他們製作的黑陶器物上,採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朴實而別致。

尼西湯堆一帶土陶目前已有80多種,分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藝品3大類。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鍋、爐、壺、盆等30多種。宗教用品有香爐、酥油燈盞等20多種,工藝品有花瓶、煙灰缸等20多種。
湯堆出的陶器名揚國內外,是因為湯堆土質有特殊的黏性,湯堆陶制工藝為藏區土陶工藝之精品,均採用祖輩們傳習下來的傳統工藝和材料製作,做工精細、外觀古樸厚重、粗獷大方、特色濃郁,有「現代古董」之譽,作品遠銷到國內許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和歐美市場,深受國內收藏家、外遊客和商家的青睞。

『叄』 四川土陶壇燒成品碎片什麼顏色的好

四川土陶壇燒成品碎片紅褐色的好。
在太陽光下收看酒壇陶瓷碎片,經煤碳高_1300度上下燒造的陶壇,其陶瓷碎片顏色勻稱,展現陶泥原材料完善的暗紅色,那樣的酒壇不錯;假如溫度不足達不上陶泥完善的溫度,陶瓷碎片展現深紅色或是別的顏色,那樣的酒壇儲酒_間長了易漏酒。
紅陶是原始社會最常見的一種陶器,它的顏色有如紅磚色。這是在燒窯時,充分供應氣體,形成氧化氣氛,使陶土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便呈現出紅色了。紅陶土做起陶藝來軟硬適中,做好的成品不易出現裂痕。能保存很長時間不變。

『肆』 阿西土陶燒制技藝的介紹

簡要介紹
陝西關中東部的澄城縣堯頭鎮出產粗瓷。該地煤炭資源豐富,又有坩土礦分布於溝澗的石崖中,夾生白、紫兩色的原料,便於燒制陶瓷、砂器。當地農民利用農閑,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 堯頭古鎮位於澄城縣的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鄰接,老鎮很多民宅已被廢棄,後改稱堯頭村,當地人稱之為「老街」。站在西河岸邊,向對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鎮址望去,崖畔田頭被棄置的殘瓷堆積在黃土瓦礫之中,廢棄的殘垣、參差錯落的舊瓷窯及耐火磚、匣缽、瓷片、窯渣布滿山坡,從北到南約3里長綿延不斷。從這些遺跡可以判定,歷史上當地曾發展出關中東部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1]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言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字元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 堯頭粗瓷是陝西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遺存的重要地方。據明朝縣志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縣志曾記述徵收窯稅,每年「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產: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堯頭鎮特產。」1625年(明代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磁器。」在元明以後北方青瓷日趨消亡的趨勢中,澄城窯還能燒制青瓷,這種現象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為確定澄城窯的歷史地位增添了濃重一筆。 在明清時期堯頭鎮陶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據民間流傳,在鼎盛時期,有窯百餘處,年產陶瓷220多萬件,不僅占據了渭北各縣市場,而且遠銷山西、甘肅、內蒙古、陝北等地。 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戰亂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緒三年)大飢的影響,導致澄城縣人口急劇減少,堯頭的陶瓷業亦嚴重衰落。1926年(民國十五年)《澄城縣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餘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餘家,每年共出30餘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值錢30餘串,每年約售錢萬余串」,並較詳細地記載了制瓷業的規模和生產流程。1926年(民國十五年)統計時由「舊有四十餘家」減少至二十餘家,可知當時燒瓷業僅達到清代規模的半數。[1]
編輯本段技藝特點
堯頭鎮自古盛產煤炭,1926年(民國十五年)縣志稱「澄地無他礦產,僅長閏鎮煤為出產一大宗」。這里的兩條小河即西河和後河兩邊的山坡上則出產制瓷所用的坩泥,河邊的崖坡上後來還保留有五個採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開,非常壯觀。據老窯工說,堯頭傳統制瓷配製黑釉和醬釉使用的是當地取之不竭的黃土,白釉料從鄰近的富平縣山區輸入,民國時期燒青花採用為鈷料「石蘭」,是從南方浙江一帶輸入的。
燒制技藝
堯頭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采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漿泥先取干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在堯頭村周家洞一帶的塬坡上,後來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當地稱「黑窯」),仍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窯爐均為饅頭窯,以煤為燒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窯採用8-6根木椽棚起來,上面放置磚塊砌成丁字形,大窯要有72個火眼,人從地下通道鑽進去通火。窯門封閉後保留上面的觀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觀火孔開始燒時開啟,待火引大後封閉。 在窯熟後,開觀火孔觀察。投煤時工匠還沿用著木製的護手,當地稱「火手」,形狀如同半截劈開的竹筒,中部為凹槽,投煤時把煤鏟的鐵桿放在火手上,防止窯工投煤時被高溫燙傷。當地燒窯匠人沿用舊時流傳下來的術語,窯爐頂部稱「龍口」,封窯頂稱「拉龍口」,封窯採用泥餅或未燒的缸底蓋住窯頂,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與觀火孔一起封堵起來。
釉色與造型
澄地堯頭粗瓷的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黃之外,還有藍色及棕紅色,如碗、碟或白釉蘭花貢黃釉鐵銹花,單色手描,樸素大方。各種器物上裝飾的花卉、動物與當地的剪紙、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內容多是蓮花、牡丹、菊花或福、祿、壽、禧等字樣。 瓷業產品與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其造型粗中見細、拙中寓巧,給人以朴實自然的美感,與南方陶瓷細膩精巧的風格迥異。瓷虎枕玲瓏光潤、虎視眈眈卻又稚拙可愛,既是枕頭又是擺設,並含有驅邪壯膽之意;小孩坐的「懶老婆」,帶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邊,當媽媽的可以騰出手來做家務;黑色的老鼠罐、獅子罐形象奇特,蓋上以各種形態的老鼠、獅子作扭手,妙趣橫生。
裝飾特點
澄城堯頭窯的裝飾藝術異常豐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釉鐵銹花、白地青花、黃地鐵銹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鐵綉花和刻劃花最為精彩。 鐵銹花是堯頭窯宋元時期的產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鐵的繪料,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黃、綠釉的瓷坯上繪出的花及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堯頭窯具有代表的裝飾之一,花型多為五、六、七、八、九點梅花、菊花、蝴蝶圖案等,具有中國寫意畫那種簡練豪放,揮灑自如的藝術特點。 刻劃花是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筆雕刻出花紋後,露出瓷坯的底色,經1500度高溫燒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紋樣多為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石榴、仙桃、天馬、團鶴、八卦、菊花等圖案組成。刀筆流暢,情飽意滿,千變萬化,生機勃勃,具有顧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覺,達到了精湛的藝術水平。
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堯頭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負勝名,俗稱「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層一般厚薄均勻,也常有淚痕(早期)釉面烏黑發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堯頭陶瓷壁較厚,胎質多為灰色。最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圓形的罐蓋上爬著各種形態的老鼠非常生動,罐蓋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圓地方的宇宙母體,喻老鼠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堯頭黑釉瓷最具觀賞價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徵,具有仰韶文化的韻味(當處有多處仰韶文化的遣址),碩大的器型,顯示了中華民族氣壯山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二是獨特的色澤魅力,那種一黑到底,莊重肅穆的氣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見絀;三是它的裝飾效果,那黑底刻劃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特有的美學價值,令別的瓷種望塵莫及;四是它豐實的文化內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內容,在堯頭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現形式。 澄城堯頭窯青花瓷造型單純穩重,色調柔和雅潤,紋飾取材廣泛,用筆灑脫舒展,構思簡明奇特,布局疏簡不拘,形態惟妙惟肖,絲毫不受官窯細貨的影響。[2]
編輯本段傳承意義
從當地流傳的民謠和民俗活動也可看出堯頭窯的歷史和價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這首民謠不知在當地流傳了多少年。意思是說,秋天的豐收與古歷的五月二十六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如果在這一天滴上一點雨,當年的秋天必然喜獲豐收,人們即刻買堯頭的大碗,這反映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也說明了堯頭陶瓷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粗瓷曾有過歷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後來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繁榮。其現狀是:一是資源閑置浪費,古窯遺址在碎瓷片中長眠。二是民間藝人失傳。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很少用陶瓷製品作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堯頭陶瓷因製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後來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制的傳統日用品,蘊含著深厚的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據有關資料統計[3],全縣所有的民間陶瓷藝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齡大都已六七十歲,且有的體弱多病,精熟幾十道制瓷工藝的藝人更是鳳毛麟角。 陝西的澄城堯頭窯是一處堪與我國各大瓷器名窯相媲美的民窯。然而堯頭傳承的陶瓷技藝和文化已屆瀕危,亟待搶救。[3]

『伍』 土陶的主要原料是什麼

「阿西」是藏語「好地方」之意。阿西土陶以當地一種特殊的泥土作原料,在捏、捶、敲、打成鍋、罐、盆、壺、瓶後,用碎瓷做出花紋來點綴,最後架起松柴火燒成黑色即可。藏族人用土陶煮出來的湯味道特別鮮美,用土陶釀酒歷久彌香,用土陶茶壺泡茶醇香之味沁人心脾。作為藏族的傳統手工藝品,阿西土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技藝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原中甸縣)尼西湯堆土陶製品遠近聞名,歷史悠久,是藏區土陶燒制技藝製品的典型代表。在尼西鄉幸福村發掘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中發現有夾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狀與現今尼西製作的陶器極為相似。尼西陶器的特點是肚大口小,選料精、做工細、多為黑陶,表面勾勒出簡單花紋圖案或鑲嵌上各色瓷片作裝飾,是當地群眾喜愛的日用器具,所以居民家中的器具大都是土陶製品。

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尼西湯堆的土陶原料使用當地(薩西貢)挖來的3種材料混合,一種是附近湯滿河的風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種是采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一種即最主要的原料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紅色黏土。在燒制過程中取三分之一的白土和三分之二的紅土攪拌後在平壩上曬2至3天,再用粗10公分、長1.2米、重7公斤的櫟木杵舂4個小時左右,用篩子篩,然後合水揉成團,將泥團燜在大鐵桶內,燜的時間越長越易製作。

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進行,製作時多席地盤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塊長條形木板,鋪在地板上。因地處高原,室內陰涼,即使是夏天,也需穿著毛衣,腿上蓋著棉毯。制陶的工具有:陶拍(陶拍有20多種,最小的寬2公分,長25公分,最長的寬12公分,長25公分)、雕筆、木刮刀和一塊圓中帶方的圓底木板,相當於手輪,圓底木板置於長條形案子上,用左手拔動旋轉。

制陶的工藝流程:采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干、磨光、燒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采土回來後曬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後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後裝入口袋中;羼料: 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濕恰當為好;然後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後,在一邊堆放,蓋上塑料布保濕待用;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陰干:成形後置於通風處陰干(一個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制:然後放置在火塘上烘乾(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熏:最後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鬆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後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鍾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製作完成。在他們製作的黑陶器物上,採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朴實而別致。

尼西湯堆一帶土陶目前已有80多種,分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藝品3大類。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鍋、爐、壺、盆等30多種。宗教用品有香爐、酥油燈盞等20多種,工藝品有花瓶、煙灰缸等20多種。
湯堆出的陶器名揚國內外,是因為湯堆土質有特殊的黏性,湯堆陶制工藝為藏區土陶工藝之精品,均採用祖輩們傳習下來的傳統工藝和材料製作,做工精細、外觀古樸厚重、粗獷大方、特色濃郁,有「現代古董」之譽,作品遠銷到國內許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和歐美市場,深受國內收藏家、外遊客和商家的青睞。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377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049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910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862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12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539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23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093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085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