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水減燥按什麼穴位
Ⅰ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關於皮膚的問題是我們大家都會關注的,而夏季氣溫升高,我們的皮膚的水分容易被揮發,就會出現乾燥缺水的情況,補水很關鍵,以下了解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1
第一招:洋柑橘做平衡
開始的過程與其他美容項目無異,深層清潔、去角質、去黑頭。但美容師特別增加了用伴有洋柑橘花瓣的爽膚水抹在臉上加以平衡的步驟,這時奇特的事情發生了,在瓶內清楚可見的洋柑橘花瓣,敷到面上時就消失了,讓人親身感受到什麼叫「來有形,去無蹤」。
第二招:冷噴注入水分
美容師先是在面部敷上一層一次性的牛奶面膜紙,然後再打開儀器進行冷噴。
據美容師介紹,冷噴不僅有助於打開肌膚毛孔,還能把水分直接「注入」到皮膚里,讓肌膚盡情地「喝水」。開始操作之後,感覺一股又一股的微風吹到了臉上,。
第三招:導入水蜜桃精華素
做完噴霧後,美容師把儀器調到導入模式,用裹上棉花的金屬棒從脖子開始,沿著下巴、臉頰向額頭滑過去,如果是混合偏乾的膚質,這時就會覺得有點刺痛。這期間美容師還不停地往臉上添加精華素,防止肌膚過干。整個過程完全不用人手,而是用不同的電腦觸頭進行,讓肌膚更深入徹底地感受到清爽和暢快。
第四招:敷蠶絲面膜
美容師先將一整支蠶絲補水軟膜倒入小碗內,用毛刷在前額、面旁至頸部各處均勻塗抹,全方位滋潤肌膚,收緊毛孔;之後再倒出瞬間活素啫哩,繼續塗抹在面膜上,讓穴位得到了徹底疏通後的臉部肌膚進一步吸收水分。活素口者哩停留在肌膚上的感覺很獨特,既像一層冷膜覆蓋在皮膚表面,又像雨水下到乾涸的土地就立刻滲透進去。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2
美容院的面部護理流程
第一步:檢查皮膚特徵。
面部護理的第一步是掌握消費者的皮膚特徵。一般來說,皮膚分為油溶性、乾性、敏感性、混合性和中性。當我們了解消費者的皮膚狀況後,就可以更有目的地選擇護理產品,進而達到美容護膚的最佳實用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先選擇皮膚專用的孕檢試紙進行檢測,為消費者量身定製面部護理的方案。
第二步:面部清潔
消費者皮膚精準定位後,針對自己的皮膚狀況選擇合適的美容護膚產品。首先用洗面奶清潔消費者的臉部,然後用海綿在他們的臉上打圈,直到洗面奶中出現泡沫,最後用冷水清洗。
用潔面乳潔面只會洗掉臉上的灰塵。如果你想清理皮膚上的廢物,你必須使用面部去角質來清潔毛孔和皮膚。那麼,如何去角呢?需要先把臉上的角質層霜擦乾凈,然後用技術專業的面部去角質設備從額頭位置開始往下清潔。這樣做可以去除皮脂腺的沉積,預防臉上的痘痘和黑斑,也能讓護膚品達到更強的消化吸收的實際效果。
第三步:補水。
在家洗臉和在美容院擦護膚品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美容導師的技術技巧可以讓皮膚完全清潔,充分保濕,實際效果遠比他所做的要好。不僅要有技術專長,還要根據技術專長的美容設備進行皮膚刺激,讓皮膚對美容護膚品的消化吸收更強,改善暗黃少水,達到盈潤光澤。
第四步:按摩面部。
皮膚補水後,需要面部按摩、提拉、收緊,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系統,可以起到極好的避免衰退的效果,也可以促進美容護膚品消化吸收的實際效果。
第五步:鎖水。
做完所有的護膚工作後,需要對患者的面部進行第二次補水保濕。先將噴霧器噴在臉上,打開皮膚毛孔,再將護膚品擦在臉上,使其消化吸收,最後完成面部基礎護理過程。
美容院面部深層補水流程3
按摩補水穴能幫助女人補水
一、按摩補水穴
穴位補水原理
其實穴位補水是一種滋養陰液的手法,一般陰虛火旺會出現上火現象,如面部潮紅、咽干、小便赤黃等。而通過按摩特殊的穴位能夠緩解人體上火現象,同時改變燥熱引起的皮膚問題。
按摩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人體的腳部,在內腳踝尖端下方的凹陷處。在《千金要方》中提到這個穴位稱之為漏陰,這里是人體八脈的交會處,按摩個穴位可以補腎陰,對於咽干、咽炎效果最好。同時可以滋陰潤膚,緩解皮膚乾燥。
按摩照海穴以感到酸、脹和麻為佳,一般按摩時間不宜太長,最好每次5-10分鍾。
按摩三陰交
三陰交又可以稱為女人穴,這里是人體足部三條陰經的交會處,三陰交位於足內踝的直上3寸的地方,在脛骨後靠近骨頭的凹陷處。
首先,按摩三陰交可以保養女性的子宮和卵巢,女性的任脈、督脈和沖脈起源於卵巢和子宮,按摩三陰交可以促進這三條血脈的通暢,起到延緩女性衰老的作用。
其次,按摩三陰交可以改善女性臉部肌肉,減少皺紋出現。脾主肌肉,三陰交處有足太陰脾經,按摩能健脾,使臉部肌肉緊綳。另外,按摩這里還可以將人體濕毒排出,對抗皮膚過敏、濕疹和皮炎問題。
再有,按摩三陰交可以祛斑、祛痘,斑和痘痘的產生多和肝有密切關系。三陰交是肝、脾和腎經的交會處,按摩可以助脾生血、肝藏血,同時調理肝經,降肝火,起到養顏功效。
按摩三陰交的方法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改變,如每晚5-7點,按摩這里對女性補腎和保養子宮有好處,每次按摩不超過15分鍾。而想要緊致肌膚、去皺、祛斑可以在晚上9-11點左右按摩。
按摩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人體腳內踝後側,在腳踝與後跟筋骨凹陷處。太溪穴的意思是腎經的.水液在這里形成較大的溪水,按摩能起到養腎陰,清熱生氣和防乾燥的作用。
一般按摩太溪穴分為多種按摩方法,可以針刺、艾灸,也可以用手按摩,用手指按壓以出現酸脹感為佳,每次5-10分鍾。
另外,按摩這個穴位除了能滋陰,還具有調理牙痛、痛經、腰腿酸冷的作用。對於女性腎虛引起的黑眼圈、色斑和浮腫等問題也具有作用。
二、美容穴位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補水穴位之外,還有一些穴位也能起到美容作用。
按摩攢竹穴
攢竹穴位於面部眉頭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有明光、夜光和眉柱等稱呼。
按摩這個穴位能夠改善眼部的微循環,增加眼部肌肉的含氧量,具有治療視力模糊、眼睛腫痛的作用,同時減少眼睛皺紋的出現。
一般按摩攢竹穴可以採用指腹按摩,並配合呼吸,按壓半分鍾松開,然後再次按摩。
按摩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這個穴位多會用來治療感冒傷風引起的流鼻涕、鼻塞、鼻炎等,按摩迎香穴直到發熱就能緩解以上症狀。
而每次採用食指指腹揉按這個穴位1-3分鍾,能夠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潤澤肌膚和改善細紋現象。從而也能起到美容作用。
另外,迎香穴在中醫看來還可以祛風,驅寒。其促進鼻周圍的血液循環,使氣血通暢,提高呼吸道抵抗力,抵抗外邪的入侵,達到防治感冒的作用。
所以,美容、祛斑、潤膚和防病,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達到,並非需要昂貴的化妝品或葯物。
很多女性朋友都希望自己擁有不老容顏和嬰兒般肌膚,所以很多女性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在化妝品上,雖然這些化妝品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穴位按摩帶來的好處。上文我們簡單的介紹了按摩三個穴位可以補水,分別是三陰交、太溪穴和照海血,另外按摩攢竹穴和迎香穴也可以美容。
Ⅱ 初秋季節,想要滋陰潤肺、去燥降火,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起到相應的功效作用
大家在生活當中可能對於養生的事情會比較關注,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又或者說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群來說,稿御在特殊的季節可能一些特殊的方式都可以達到很好的養生的作用,尤其是在進入秋天季節的時候,如果想要滋陰潤肺、去燥降火的話,也可以選擇自己去按摩一下穴位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
Ⅲ 身上皮膚太乾燥怎麼辦
皮膚乾燥是指皮膚缺乏水分令人感覺不適的現象。以下是我收集的皮膚乾燥解決辦法,歡迎查看!
有三個補水穴位最常用,即太溪穴、三陰交穴和照海穴。
補水穴一: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鍾。天氣乾燥時,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可補陰,又可防燥。按摩此補水穴位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腎陰虛的人。
補水穴二: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按摩可補肝經、脾經及腎經三經之陰。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鍾。孕婦忌按。按摩此補水穴位主要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肺陰虛和腎陰虛的。
補水穴三:照海穴
按摩照海穴可補一身之陰。照海穴位於人體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孫思邈《千金要方》照海穴「漏陰」,就是說如果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所以,每天2次,每次10分鍾按摩此補水穴位,有滋補腎陰的作用。
身上皮膚乾燥怎麼辦
1、潔膚去角質
皮膚乾燥、護膚品難吸收,是因為肌膚表層堆積了厚厚一層的角質層,單依靠洗面奶是無法清理干凈的,這個時候溫和的去角質凝露、磨砂膏就將成為MM們的救星,只要在平時的清潔步驟中加如此簡單的一項,勢必起到double的效果哦!
按摩去角質時,取適量去角質凝露,用中晌啟指、食指以順時針畫圈的方法從臉頰開始,依次按摩鼻翼、額頭、下巴等容易堆積角質層的部位,三分鍾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
2、鎖水保濕
鎖水如同保濕的影子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鎖水功課做不好,給肌膚「喝」再多的水也是白費。所以選擇旦槐一款鎖水保濕效果好的護膚品,是比任何手段都要高明的哦!而且晚上睡覺前敷個保濕面膜,睡個美美的覺,保證早上醒來肌膚煥然一新,讓那些乾燥起皮的問題永遠都不再來煩你。
因為春天的特殊氣候,不僅僅會有乾燥起皮的宴遲如困擾,不少MM還有會皮膚過敏的現象,那麼在選擇護膚品時應當注意,盡量選擇溫和、低敏感的天然草本植物成分。
3、重點護理
說完了臉蛋的問題,當然不可避免的還有嘴唇、眼睛、雙手的護理,她們的地位可是同等重要的哦。晚上洗臉的時候,拿熱毛巾敷敷嘴唇,用熱水泡泡手,擦完化妝水,給眼睛塗個合適的.眼霜,每天只要幾分鍾,下一個水漾女生也許就是你哦!
嘴唇上起干皮的時候一定不可以直接撕掉!應該用冒著熱氣的毛巾,輕輕捂在嘴唇上,然後用棉簽將軟化後的死皮輕輕擦掉,塗上滋潤的甘油就OK了。
皮膚乾燥吃什麼
1、水
保持身體中的水分最主要是先喝水。成年人的身體中有60%都是由水組成,當身體水分蒸發時,需要及時喝水補充水分,才可緩解皮膚乾燥的問題。它也能有助於肌膚的內循環,為細胞傳送營養物質,使的皮膚更加水潤飽滿,另外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為肌肉輸送氧氣。
2、鱷梨
鱷梨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還有不飽和的脂肪酸,這些可以幫助皮膚鎖住水分,加強皮膚的彈性。平時可以混合橄欖油和鹽一起吃,或者直接拌沙拉吃。
3、魚
鮭魚、鯡魚、鯖魚、沙丁魚、鳳尾魚和虹鱒魚對皮膚都有滋養作用,魚肉中含有脂肪酸可以強化皮膚,抵抗輻射和紫外線的傷害,也能消除炎症、預防癌症。有些魚類中還含有硒,硒可以讓皮膚更加光滑細嫩,有彈性。
4、橙色蔬菜
橙色或是黃色蔬菜中都含有維生素A原,進入身體後可直接轉化為維生素A,對皮膚非常好,另外它們的抗氧化能力可以緩解皮膚乾燥,保護皮膚不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和損傷。大多數的橙色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A和C,可以修復身體組織,生成膠原蛋白。
5、特級初榨橄欖油
特級初榨橄欖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脂肪,能夠從內而外的養護皮膚,也能維護心臟的健康,對身體指甲和頭發也不錯。
6、菠菜和綠色菜葉
菠菜及一些深綠色的食物中含有鐵,維生素A和E,及ω4脂肪酸,不僅可以滋潤皮膚,也能提升皮膚和身體的免疫力,讓其補充充足的水分,呈現出健康的色澤。
7、堅果
堅果是能量型的食物。富含ω3脂肪酸和單元不飽和脂肪,礦物質及大量的抗氧化劑,維生素A、B、E。這些成分不僅可以為肌膚補水,更能增強皮膚的抗衰老功能,促進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功能。
皮膚乾燥吃什麼蔬菜
1、豌豆
豌豆具有去黑黯、讓皮膚顯得光澤的功效。現代研究還發現,豌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維生素A原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起到潤澤皮膚的作用。
2、白蘿卜
中醫認為,白蘿卜可「利五臟、令人白凈肌肉」。白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抑制黑色素合成,阻止脂肪氧化,防止脂褐質沉積。因此,常吃白蘿卜可使皮膚白凈細膩。
3、胡蘿卜
胡蘿卜被譽為「皮膚食品」,能潤澤肌膚。另外,胡蘿卜含有豐富的果膠物質,可與汞結合,幫助排除人體里的有害成分,讓肌膚看起來更加細膩紅潤。
4、蘆筍
蘆筍富含硒,能抗衰老和防治各種與脂肪過度氧化有關的疾病,使皮膚白嫩。
5、甘薯
甘薯含大量粘蛋白,維生素C也很豐富,維生素A原含量接近於胡蘿卜的含量。常吃甘薯能降膽固醇,減少皮下脂肪,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益腎陽,從而有助於護膚美容。
6、蘑菇
蘑菇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脂肪低,無膽固醇。食用蘑菇還能使女性雌激素分泌更旺盛,能防老抗衰,使肌膚艷麗。
7、黃瓜
黃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游離氨基酸,還有豐富的果酸,能清潔美白肌膚,消除曬傷和雀斑,緩解皮膚過敏,是傳統的養顏聖品。
8、冬瓜
冬瓜含微量元素鋅、鎂。鋅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鎂可以使人精神飽滿,面色紅潤,皮膚白凈。
Ⅳ 改善皮膚的穴位,皮膚粗糙如何進行日常護理改善皮膚吃什麼
其實要改善皮膚,除了平時的基礎護膚,還有一個簡單實用的改善皮膚狀況的方法,就是按摩穴位。那麼改善皮膚的穴位有哪些呢?
按摩方法:用食指按壓穴位,呼氣6秒,重復4-5組。
中性皮膚:中性皮膚本身就是理想的,光滑的。保養時注意每周清潔清爽保濕按摩。注意補水和調節水油平衡的護理。改善皮膚穴位乾性皮膚:乾性皮膚的皮膚水分和油脂含量異常、乾燥、粗糙、無彈性。多注意按摩護理促進血液循環,使用保濕、美白、活性護膚品,如原液、精華等。油性皮膚:油脂分泌旺盛,T部明顯有光澤,毛孔粗大,有黑頭。保養過程中,注意隨時保持皮膚清潔新鮮,少吃刺激性食物,注意皮膚補水和深層清潔,控制油脂分泌過多。
混合性皮膚,面部T區易出油,其餘乾燥,有時會出現痘痘。保養時注意油性、乾性、中性皮膚的處理。使用護膚品的時候,先把乾的部分打濕,然後把剩下的擦掉。注意及時補水,營養,皮膚平衡。
敏感皮膚:敏感,皮脂膜薄,護膚能力弱,皮膚易發紅、腫脹、刺痛、瘙癢、疼痛、脫皮、脫水。維護時注意適應性測試,沒反應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不要同時使用劣質化妝品或多種化妝品,注意不要頻繁更換化妝品。不宜使用含有過量香料、過酸、鹼的護膚品,但應選擇適合敏感肌膚的化妝品,植物原液更適合花期。
皮膚光潔紅潤,需要供給足夠的血液。鐵是血液中血紅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海帶、紫菜等。增加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的攝入量。
膠原蛋白可以使細胞飽滿,從而填充皮膚,減少皺紋,而彈力素可以增強皮膚彈性,從而使皮膚光滑有彈性。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包括豬蹄、動物肌腱和豬皮。
Ⅳ 十大補氣穴位是什麼
你知道能補氣的 穴位 是哪十個嗎?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補氣穴位第一節:脾腧穴
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中的穴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腧穴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你們看,脾是脾臟,這說明這個穴位一定與脾臟有很大關系,一個與脾有很大關系的穴位為什麼會跑到膀胱經上去了呢?如果我們弄懂了“腧”字的含義,也就明白了,“腧”通“輸”,意思就是運送。“脾腧”的意思就是將脾臟 濕熱 之氣向外輸送入膀胱經。膀胱經就像 汽車 的散熱器,人體內的外散之熱沿著它上行,冷降之液順著它下行。人 感冒 發熱了,多喝水多排尿,就會好起來,其原因就是體內之熱順著膀胱經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專門負責外散脾臟濕熱之氣的。下文我們要說脾有四怕,怕濕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脾臟中的濕熱之氣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會受損,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損,氣血就會虛弱。所以,脾腧穴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補氣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鐵路線上的一個大樞紐,這個樞紐不通暢,整條鐵路就會癱瘓,脾臟內的濕熱之氣運送不出去,時間一長,整個人都會出毛病。那麼,如何保證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 按摩 、勤 拔罐 、勤 艾灸 。根據季節的不同,採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區別。早春和晚秋最好採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則用艾灸比較好。夏冬兩季進行艾灸不但可以溫補脾氣,還能祛濕。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選擇按摩的方法,不但簡單易行,還能取得同樣的療效。
按摩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每天晚上的8點左右,因為這個時候運轉了一天的“脾氣”已經有些疲弱了,此時將廢氣排除,補充新氣,一則可以緩解白天的勞累,二則可以為第二天蓄積力量。
利用指尖,強力按壓背部脾腧穴3次,每次3~5秒鍾,然後將手按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注意:按摩時,手掌要緊貼皮膚,向下的壓力不要過大。
補氣穴位第二節:足三里穴
中醫 認為,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絡是胃經,而足三里穴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激發氣血的生化與運行。
《黃帝內經》中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 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在人體的360多個穴位中,具有 保健 養生 作用的首推足三里穴,因此它也被人們稱為“保健穴”和“長壽穴”。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的功效。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 消化 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
民間一直流傳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可見足三里對於強壯身體有多重要。 針灸 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性 胃炎 、胃下垂等。它解除急性 胃痛 的效果尤其明顯,並且對於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 便秘 、肝炎、 膽囊炎 、膽 結石 、腎結石絞痛以及 糖尿病 、高 血壓 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我教大家幾個簡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每天堅持按摩,可以防病 健身 ,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指凹陷處便是。
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兩側同時操作。首先,按住幾秒後迅速松開;然後再按住緩緩加力,再迅速松開,松開時,手指不離皮膚,依次操作5分鍾。注意,每次按壓時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揉兩側足三里穴。兩手按住兩側穴位,朝同一方向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轉36圈後,再朝反方向轉動。注意揉動不能太快,保持 呼吸 均勻和緩,兩手手指要帶動皮肉,不摩擦表面的皮膚。
熨足三里:將兩手掌心搓熱,並迅速分別貼在兩側的足三里穴上。停留5~6秒,兩手沿上下方向擦動,操作5分鍾左右,這時小腿應感覺熱乎乎的,如果覺得熱感不夠,可以加長操作時間。用此方法鍛煉2~3周胃腸功能就會增強,不但可以改善睡眠狀況,還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很多慢 性病 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對於體形較胖,體內寒濕或痰濕較重的人,最合適的 辦法 是用艾灸灸足三里,每次15分鍾,一天1~2次即可,如果採取隔姜灸更好,不易 燙傷 。一般捏取5~7個艾柱就可以了。
我的太太也是北京一家大醫院的 內科 主任醫師,退休以前工作特別忙。有一天,她剛剛風塵僕僕地出差回來,就遇到了重病號,她急著去做會診,抓起桌子上的礦泉水就喝了幾口。這下好了,三五分鍾之後肚子就開始痛起來,堅持到會診完,把任務交付給當班醫生,才回家。回到家裡以後,我就看她臉色發白,腰有點彎著,一問是肚子疼,就叫她趕緊坐下來,幫她把褲腳捲起來,按摩足三里,先按左邊,再按右邊。用力按穴位,她會覺得特別疼,而且酸脹,其實對一般人來說,按准穴位的那種痛感是難以忍受的,不過一旦你有這種比 瘙癢 和疼痛都難受的感覺,那說明穴位是找對了。就這樣按摩了15分鍾,她的肚子有很輕的水動的聲音,類似於飢餓的時候,肚子咕咕叫的聲音。這時,她的表情已明顯放鬆下來,肚子也不怎麼痛了
補氣穴位第三節:膻中穴
膻中穴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如果你有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症狀,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一天半夜,我們家樓下鄰居老張的氣喘病犯了,他的兒子跑來找我去給看看,我到他家時,他因為劇烈而連續性的 咳嗽 而呼吸急促,臉色煞白。如果再不趕緊採取點 措施 ,人就有危險了,於是,我趕快在他的胸前找准膻中穴,有節奏地點按了幾十次,再配合按摩肺腧穴、內關穴等幾個穴位。幾分鍾後,他的氣喘終於平息下來,人也慢慢緩過氣來了。其實,老張患的是慢性支 氣管炎 ,再加上他的煙癮特別大,所以經常會犯病。而點按膻中穴,可以有效地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咳嗽、氣喘,寬胸順氣,改善不適症狀。
對肝病患者來說,經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
膻中穴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效呢?膻中穴應該說是一個很特殊的穴位,它位於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在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黃帝內經》說“膻中者,為氣之海”,“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即膻中穴是容納一身之氣的大海。所以,按摩此穴,可以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遇到不開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讓低落的情緒變得正常起來。如果你情緒不好,氣下不能達於足,上不能傳於頭,全身上下氣機不暢,當然會覺得心煩意亂、胸悶不堪,此時,只要按摩膻中穴, 自然 能寬胸順氣,情緒也就變好了。
按摩膻中穴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為了增強效果起見,按摩切忌用蠻力。體質好的朋友按摩時,用力可稍大些;體質不好的朋友,動作要輕柔些。
女性朋友按摩此穴,還具有一定的豐胸效果。生 產後 乳汁不足的,也可常按摩此穴位。
補氣穴位第四節: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中最下面的一個,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發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各處。因此,湧泉穴具有益精 補腎 、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湧泉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位,能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特別對於 神經 衰弱、精力減退、倦怠無力、 婦科 病、失眠、嗜睡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 鼻炎 、更年期障礙、畏冷等 疾病 ,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自我 養生保健 按摩療法——“搓腳心”,實際上就是推搓湧泉穴的俗稱。通過推搓湧泉穴,可以達到對腎、腎經及全身進行由下到上的整體性調節和整體性治療的目的。有句俗話說得好:“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經常按摩湧泉穴對於老年人是特別有好處的,不僅可以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增強防病能力;還可以防治老年性的 哮喘 、腰腿酸軟、失眠多夢、 神經衰弱 、 頭暈 、頭痛、高血壓、耳聾、 耳鳴 、大便秘結等五十餘種疾病。我每天都堅持按摩湧泉穴,身體一直很 健康 ,很少求醫問葯。
按摩湧泉穴的方法有很多,我現在教大家最簡單有效的幾種方法。
1.摩擦湧泉穴。端坐於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著腳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再將左腳架在右腿上,以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也是摩擦到腳心發熱為止。
2.浸泡湧泉穴。每天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浸泡15~30分鍾。
3.拍打湧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手自然輕緩地拍打湧泉穴,最好拍到腳底有發熱的感覺。 通過這幾種方法刺激湧泉穴,可以促進人體內的氣血循環,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而且還能刺激 大腦 皮質神經,使人感到輕松舒適,有防治神經衰弱和失眠的作用。
補氣穴位第五節: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直下三寸。三寸的取法並不是要用尺子量,而是用自己的手量。將拇指之外的四指並攏,以中指中間一道橫紋為准,四指總共的寬度即為“三寸”。關元穴為任脈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處,聯系命門真陽,為陰中之陽穴。它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點按此穴可補攝下焦元氣,扶助機體元陰元陽。它也是歷代醫家公認的強壯要穴,可以保健和延緩衰老。
按摩關元穴可以明顯改善氣虛體質。將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施壓力,然後用交叉的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中老年人如果想強身 健體 、延年益壽,應該常灸關元穴,藉助火力,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培腎固本、調氣回陽、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准關元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2~3厘米,感覺皮膚溫熱但並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鍾,以灸至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
補氣穴位第六節:氣海穴
氣海穴是補氣的要穴。氣海,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從而化為充盛之氣,因此,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所以得名氣海。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的作用。
氣海穴在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中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體的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病,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我們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域。
《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到邪,我們先來說濕邪,它常常在疾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體內有了濕邪,就會阻滯氣機,病症就會因此產生。而氣海穴作為人體中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對於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遺精、陽痿、疝氣、 月經不調 、 痛經 、經閉、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疲、形體羸瘦、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 兒童 發育不良等,具有良好的療效。經常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按摩的方法: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按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你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松。
補氣穴位第七節: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元氣居住的地方,因此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凡是由 腎虛 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 脫發 、牙齒松動、哮喘、 性功能 減退、習慣性流產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去醫院 體檢 ,90 %的人都患有慢性 咽炎 ,常覺得咽喉乾燥、腫痛,這就屬於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引起的咽症。如果一邊按揉太溪穴一邊做吞咽動作,就可以補充腎氣,病情當時就會有所緩解。
兩年前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志,她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遺尿症。她最苦惱的是憋不住尿,只要活動幅度稍大,就會尿失禁,她甚至都不敢大聲咳嗽,更不敢大聲笑。診斷之後,我發現她是腎氣虛弱導致無法固澀縮尿。我沒給她開葯,只是在她後背的腎腧穴上,左右各拔一個真空罐,同時按揉左右的太溪穴各10分鍾,我讓她回家後按此方法自己進行治療,告訴她,只要堅持二十來天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果,一個星期左右,她的腎腧穴就拔出了大水泡,而且太溪穴也被揉得腫痛。事實上,拔出的水泡,還有穴位的腫痛,都是疾病由內到外的一個過程。它說明身體的確有問題,但通過拔罐和按揉穴位,達到了一定的療效。二十天後,她的遺尿症徹底好了,到現在也沒有復發過。
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覺得腰痛或者腰酸,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按摩太溪穴就好了,症狀很快就能緩解。女性朋友容易手腳冰冷,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太溪穴,堅持一周時間,手腳就會變得暖暖的。
補氣穴位第八節: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因而百會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其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如頭痛、頭重腳輕、 痔瘡 、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就算是身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百會穴也能清神醒腦,增強 記憶力 。對於很多受低血壓困擾的患者,我常常勸說他們回家時自己按摩百會穴,以拇指指腹按摩,力度要適中,注意,按摩時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氣、沉肩、肩發力於臂而貫於指。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按摩20天左右就能見效。
補氣穴位第九節:肺腧
肺腧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主一身之氣,腧,通“輸”,有轉輸經氣的意思。因此,肺腧穴就具有調補肺氣,補虛 清熱 的功效。它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及與氣有關的疾病,比如說哮喘、咳嗽、嘔沫、腰脊痛、癲疾、喉痹等疾病。
經常按摩肺腧穴,可以寬胸理氣,降逆止咳。如果能同時按摩天突穴,對治療連續咳嗽非常有效。用手掌根按揉左右側肺腧穴各36次,36次為一遍,再用拇指肚向後按壓天突穴36次,36次為一遍,一般施治3~5遍即可,或揉按至局部有酸脹感也可以。咳痰時也可以按摩肺腧穴,用手指強壓此穴6秒鍾左右,重復做3次即可。
每位女性都希望擁有白皙美麗的肌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女性的臉上就常常出現一些 雀斑 、蕎麥皮,為了去掉這些斑點,有些女性朋友用盡了各種方法,進 美容 院、進行激光 祛斑 、用高檔 化妝 品,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那麼,應該怎麼防治臉上的斑點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學會在肺腧穴上指壓就行,簡單、有效,而且絕對是免費的。 因為,中醫有“肺主皮毛”一說,肺氣得到調補以後,皮膚就會變得滋潤,毛發也會變得有光澤。時間長了以後,的確有美容祛斑的作用。
方法如下:一面吐氣一面用指頭強壓6秒鍾,穴位在背部,如果不方便的話,可請他人協助。記住,每20次算一療程,每日應做5療程。
補氣穴位第十節:懸鍾穴
懸鍾穴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膽經。懸鍾又叫髓會和絕骨。顧名思義,它和骨、髓都關系密切,專管人體骨髓的匯集,對與骨和髓有關的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另外,它是會穴,會穴的特點就是一穴連著數條經絡,地位至關重要。
老年人睡覺的時候特別容易落枕,一不小心就會落枕,好幾天脖子都恢復不過來,脖子只能保持一個姿勢,疼得寢食難安。因為老年人體弱,氣血虛弱,一旦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拉伸狀態,局部氣血失於調和,寒邪乘虛而入,導致 血液 循環障礙影響代謝產物的排出,頸部肌肉便產生了痛感和僵硬感。而懸鍾穴是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因為它主髓,而髓與骨相連,因此對氣血虛弱和失調導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落枕後只要用滾、揉、捏、推等手法給懸鍾穴強有力的刺激,只需十來分鍾,就能感到頸部變輕鬆了,如釋重負。而且,經常輕輕敲打懸鍾穴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一說到補氣,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人參。不錯,人參的確堪稱補氣之王。中醫里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子,叫獨參湯。此方只有一味葯——人參30克,輔料為30克紅糖。記得很久以前,我還沒進中南海的時候,某天,鄰 居家 的老太太神色慌張地跑來叫我:“胡大夫,麻煩你去看看吧!”我問:“出什麼事兒了?”老太太語無倫次地說:“兒媳婦暈過去了。”我到她家一看,兒媳婦躺在床上,面色蒼白,人已經暈厥了。一家人哭作一團,束手無策。原來這家的兒媳婦產後失血過多,元氣大傷。我叫老太太趕緊去我家拿人參,又找來紅糖,熬了一碗獨參湯。一碗參湯下去後,她慢慢蘇醒過來,全家人這才長長地舒了口氣。
人參大補元氣,回陽固脫,是葯之極品。但人參並不是人人都適用。其實,我們身邊許多物美價廉的食物都具有補氣的功效。如何選擇補氣的食物呢?我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就是生長於水中的食物以及生在土裡的食物多有補氣的作用。因為這些食物吸收的地氣最多。中醫看待食物的方式與西醫不一樣,西醫只會分析食物的成分,中醫會去觀察食物的性能。中醫能根據食物的生長環境、生長時間和形狀來判定其功能。比如,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能在泥土中自由穿行,於是,中醫便將蚯蚓做成了一味葯,叫地龍。中醫的思路是,既然蚯蚓在泥土中能自由穿行,那麼,它在人體內就一定會有通絡化淤的作用。果不其然,地龍確實具有通絡化淤的功效。一些體內有血淤的病人喝了地龍水之後,淤血慢慢就散了。再比如穿山甲,大家一聽名字就明白了一大半,它具有很強的在地底下穿行的能力,製成 中葯 後,其主要功效就是攻堅散淤、治痹通絡。
Ⅵ 皮干唇乾、咽癢乾咳揉按這五個穴位讓你滋潤過這個秋冬!
近日來隨著天氣轉變
不少人會發現
皮膚乾燥、咽癢乾咳
還容易唇乾舔嘴唇
一系列惱人的症狀不時地「騷擾」自己
這些都是典型的季節性皮膚乾燥的現象
除了多喝熱水之外
這一期的中醫有妙搏讓招
我院針灸推拿科主治中醫師王冉冉
給大家支招解憂啦~
介紹五個實用穴位
通過按壓即可緩解乾燥的症狀
1、經渠穴:
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滑絕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以右手拇指按揉左側經渠穴3-5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左右手交替。
2、尺澤穴:
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以右手拇指按揉左側經渠穴3-5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左右手交替。
3、列缺穴:
此腧穴在人體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簡便取穴: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至凹陷處。
以右手拇指按揉左側列缺穴3-5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基讓局。左右手交替。
4、照海穴:
足內踝尖正下凹陷處。
按揉3-5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
5、陰陵泉: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按揉3-5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
以上就是補水系列實用穴
希望您按壓後皮膚水汪汪
咽癢乾咳唇乾一掃光
滋潤過這個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