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等於多少克
① 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多少克
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但是古代每個時期的一兩都不固定:
1、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2、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3、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
4、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1)一兩等於多少克擴展閱讀
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古代參考文獻:
1、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釋義:十二銖相當於半兩,秤桿有左右兩端,要增加一杯,所以二十四銖為一兩。
2、漢代: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釋義:十六黍(古代度量衡以十黍為累)為一豆(古代的容量單位,四升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16兩為一斤。
3、官修史書《宋史·律歷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釋義:一兩等於二十四銖等於二千四百黍的重量。
② 一兩等於多少克
1兩=50克(g)
因為1斤=10兩、1斤=500克
那麼1兩=1÷10斤=0.1斤,0.1斤=0.1x500克=50克,即1兩等於50克。
傳統的1斤等於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香港和澳門等地珠寶行所用的1兩等於31.25克,與現在國內所用的1兩等於50克不同。
中國古代的銀質錢幣在使用時需要鑒定成色並稱重以確定其價值,一般就以稱重時的質量單位「兩」為銀質錢幣的單位。
(2)一兩等於多少克擴展閱讀:
我國其他重量單位:
很早以來,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但古時對重量單位的說法復雜不一。自《漢書·律歷志》把銖、兩、斤、鈞、石這五個單位命名為五權之後,名稱開始統一起來,一直持續到唐代。其進位方法是: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自唐代起開始把「錢」當作重量單位,並且規定十錢為一兩。自宋代開始定為錢的十退小單位。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厘、毫、絲、忽。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
③ 在中國一兩等於多少克
一兩等於50克。
④ 1兩等於幾克
1兩 = 50克(g)
⑤ 一兩等於多少克
一兩等於50克
⑥ 一兩等於幾克
現代的
50克是一兩,
古時
計量單位
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歷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
《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指少數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
《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
作家
一兩,江南人士,活了二十來年,識得文字若干,種得花草幾本,擬將養狗一隻,妄想再小幾歲,立志做純情羅莉一枚。 最完美的人生是:要吃桃的話,先在院子里種下桃樹,等它開花,等它結果,等它某一天熟透了落到手裡。 最大的夢想是:變成一棵樹,或者一口井。不必傾訴,也無須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