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立蘆薈什麼時候換盆好
Ⅰ 蘆薈怎麼種植方法有哪些五個步驟養出飽滿鮮嫩的蘆薈
蘆薈的繁殖方法
1、分生繁殖:分生繁殖就是將在蘆薈的根際和近盆土表面的地上莖葉腋間長出的短枝(植物學上稱為吸芽),分離下來種植,可以是進行移栽或是直接在原位剝離後待其生根再移動。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都可以進行,但以春、秋兩季溫度條件最為適宜,此時進行分生繁殖,蘆薈小苗返青比較快,成活率高。
2、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在蘆薈生長期採取生長充實的主莖或側枝作為插穗進行扦插,扦插時要保證蘆薈的傷口處已乾燥,這樣可以避免感染。待生根後,再澆水。在此之前可以像盆土噴霧水,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另外,用生根劑處理晾放後的扦插蘆薈苗,可提高幼苗成活率並提早生根。
蘆薈的種植方法
1、盆土配置:蘆薈在盆栽條件下被限制在狹小的盆里,適宜生長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氣等功能,酸鹼度適宜中性,常用來配製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園泥、腐殖質(發酵、堆漚過的落葉、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製的方法是田(園)泥、腐殖質、河沙(或媒灰)分別是4:4:2,配製時根據本地的材料來源,在不影響盆土對肥、水、氣的條件下,可以適當變動。
2、花盆選擇:盆栽前根據所栽的品種選擇適合的花盆。翠葉蘆薈植株較大,種植一年半以上,葉片長50~80厘米,單葉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徑25~30厘米。中國蘆薈和木立蘆薈植株較小,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也可種植時先用小的花盆,待蘆薈植株長到與花盆不對稱時再轉栽到大的花盆。
3、種植方法:盆栽時,先把盆土裝上三分之二,把種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張開,然後裝上餘下的盆土,把種苗輕輕提動一下,稍為壓實盆土,以種苗不倒為准,然後澆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蔭的地方,待蘆薈開始生長後,再移到陽光處。但夏天要防烈日,蘆薈在幼苗時對陽光較敏感,要適當遮蔭。種植後,有的蘆薈葉片會變色,這是蘆薈的緩苗期,當它開始正常生長後,葉色就會變好。
蘆薈的日常護理
1、澆水:蘆薈盆土要保持濕潤,水太多對蘆薈的根系不利,因為蘆薈有耐旱怕澇的特點,需要澆水時,沿盆邊輕輕地澆但不要用力沖,以免盆土容易板結,影響盆土的透氣性,當盆土出現板結時,要適時鬆土,深度1.5厘米左右。
2、施肥:蘆薈在生長過程中,單靠盆土的養分是不夠的,適當施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肥料以有機肥較好,如花生麩(餅),肥效好,而且清潔衛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發酵,再用水稀釋澆施,如施化肥,以0.1%的濃度澆施,施肥的次數要根據蘆薈的生長情況而定,如經常需要葉片利用的,次數要多一些,一個月左右施一次。
3、採摘:蘆薈葉片的採摘標准,以生長一年或12片葉以上採摘為宜,翠葉蘆薈要生長一年半以上採摘較好,採摘的葉片要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這樣蘆薈的各種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採摘時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葉片基部兩邊各切一道口,然後輕輕一掰,採摘的數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葉為基礎。
4、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5、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6、肥料:要想養殖長得好,肥料是不可缺少的,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7、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總結:蘆薈是最好養的植物之一,幹了澆點水,非常適合懶人種的植物,而且蘆薈生命力十分旺盛,極其好養,其生長特性是喜陽光,但懼烈日,喜濕潤,但忌積水,耐高溫,但怕嚴寒。
Ⅱ 可以食用的中國蘆薈和庫拉索蘆薈到底長什麼樣的
蘆薈的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大約有40種,其餘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蘆薈各個品種性質和形狀差別很大 有的象巨大的喬木,高達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卻不及10厘米,其葉子和花的形狀也有許多種,栽培上各有特徵,千姿百態,深得人們的喜愛。 蘆薈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其中可供葯用的只有十幾種,可食用的僅五六種,其餘皆為觀賞植物。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葯用蘆薈品種: 庫拉索蘆薈: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美國南部和南美洲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也有種植。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老蘆薈」,日本稱「肝色蘆薈」。 好望角蘆薈:分布非洲南部地區,主產於南非共和國的凱普州,由凱普達溫輸出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新蘆薈」亦稱「透明蘆薈」,葯用者一般認為「新蘆薈」質量較「老蘆薈」差。 中國蘆薈:又稱斑紋蘆薈。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雲南元江、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有野生。民間廣用為草葯、美容葯物,其葉、花、根均可入葯。 木劍式蘆薈:也叫木立蘆薈。原產於南非,目前日本到處栽培作為民間葯,我國近年來也廣泛種植,尤以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為甚。 以上是葯用蘆薈的幾個主要品種。作為園藝植物,蘆薈則有數百種之多。茲舉幾個常見的品種介紹如下: 帝王錦:又稱低能蘆薈。葉細多肉且柔軟,為其最大特徵。原產於卡那維拉的南部山地,日本種植廣泛。 七寶錦蘆薈:耐寒性比木劍蘆薈強,可以長年在戶外種植。 青鱷蘆薈:原產於南非共和國,野生群集生長,在原產地大多收集其汁作蘆薈樹脂。 龍角蘆薈:又名狼牙爪。原產於非洲南部及阿拉伯地中海沿岸一帶。我國雲南有野生,「滇蘆薈」就分布在那一地區,其它地區均為人工栽培。 珍珠蘆薈:別名德國菠蘿。原產南非一帶,我國主要作溫室栽培觀賞。 千代田錦蘆薈:在日本也叫「斑紋蘆薈」,但與中國蘆薈不同。 此外,還有一些俗稱蘆薈、實際上除了外形有些相似以外、是和蘆薈根本不沾邊的園藝植物,例如竹紋蘆薈,原產南非,在中國作溫室與家庭盆栽,與蘆薈既不同科,也不同屬;又如海螺蘆薈,別名十二卷,也是原產南非,中國各植物園、苗圃都有栽培,外觀也很象蘆薈,為百合科十二卷屬,與蘆薈同科不同屬。 蘆薈的生長習性: 蘆薈葉莖出簇生,狹長披針狀,邊緣有刺狀小齒,夏秋開花,有黃或粉紅、赤色小點。 蘆薈原產於熱帶和沙漠地區,因此,葉片具有良好的儲水功能,乾旱時也不枯死,耐乾旱、怕積水,喜光、怕陰濕,耐高溫、怕寒冷。在陽光下放置兩個月也不會枯死,在高溫下曝曬仍能生存,只是停止生長,而在-1℃時就要受凍害。但中國蘆薈幼苗則不喜光,尤其怕強光照。 蘆薈的栽培管理: 盆栽蘆薈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 4、換盆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於春季3—4月進行,插條選10—25厘米長的壯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兩葉片,放置乾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乾硬,形成堅硬膜後植於摻有少量培養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濕即可,放半陰的環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後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後重新上盆單獨栽植。 分盆繁殖可於3—4月進行,將過密、帶根植株用利刀與主根切開,另植
食用蘆薈當慎重
轉自 : 千龍新聞網
時下,各種蘆薈產品在許多城市商場登台亮相,就連蘆薈植株和蘆薈鮮葉也在商場的櫃台擺賣,一片長50厘米左右的蘆薈翠葉一般七八十元。
賣蘆薈葉和賣盆栽蘆薈的售貨員均介紹說,蘆薈葉能外用,也能吃,比如泡水喝、榨汁,或直接入口生嚼,但每日不宜超過15克。再問為什麼,回答就十分含糊。蘆薈究竟能不能吃?又該怎樣吃呢?
只有少數蘆薈能做菜吃
專家們指出:蘆薈不僅能吃,而且能做在菜里吃。但專家們又強調,並不是所有蘆薈都能吃,也不是能吃的蘆薈就可隨便吃。據他們介紹,蘆薈有300多個品種。可以入葯的只有十多種,而可食用的僅有幾種。如「庫拉索」蘆薈,可葯用和食用,被各國廣泛種植,華蘆薈和上農大葉蘆薈均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木立蘆薈(又稱小木蘆薈、木劍蘆薈)是最好的葯用品種,葉汁極苦;珍珠蘆薈適合美容;不夜城蘆薈、千代田錦蘆薈等則只能作觀賞。
研究蘆薈方面的專家,大多數對蘆薈入菜還是持謹慎態度。在中國預防醫學院編輯的最新《食物成份表》里沒有蘆薈條目,因此傳統看來蘆薈不是食物。要成為食物新資源,按照衛生部的規定,必須做三階段毒理試驗。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朱亮峰教授最近對華蘆薈的蘆薈汁進行了三階段毒理試驗,結論是:屬無毒極,無蓄積毒性,無發現致畸、致突變作用。也就是說,華蘆薈的去皮鮮葉是可以作為食物食用的。這個結論僅指華蘆薈一個品種,而不是所有蘆薈,因為各品種蘆薈因品種、環境等原因品質並不完全一樣,品種之間相差甚遠。另外,上海農學院自己培育的上農大葉蘆薈也是可食用蘆薈。
國外關於蘆薈入菜的報道較少。日本有蘆薈墨魚炒番茄、蘆薈炒蛋、蘆薈涼拌菜、蘆薈面條等。我國在1995年的廣州美食節上,廣州酒家和潘溪酒家就推出了蘆薈菜餚,如火腿燉蘆薈、火腿扣蘆薈、四寶蘆薈湯等,廣州酒家的火腿燉蘆薈尤其受到眾多美食家的好評。我國東北地區近兩年也興起了吃蘆薈的時尚。
蘆薈做菜都是作為輔料配菜。蘆薈本身醫療和保健功能強大,且生長時耐熱耐旱,整體葉片貨架期長,在烹飪過程中主要成分不因加工而破壞,作為蔬菜有其優勢。
但是,專家強調,即使是可作為蔬菜食用的蘆薈,依然有量的限制,一般的標准限量是每人每天不宜超過15克,而且必須去皮,因為可能導致腹瀉的蘆薈大黃素含於內皮。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身體較弱者視情況減少用量。
蘆薈有各種食法
蘆薈的食用功能其實是從蘆薈保健食品的開發開始的。從保健品到作為蔬菜入饌,蘆薈在大眾化的進程中邁了一大步。但同時表明,蘆薈首先是保健品。
蘆薈之所以被作為天然保健品食品,是因為其含有數十種營養物質如維生素B2、B6、B12以及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礦物質等。堅持服食蘆薈,可有清熱通便、殺蟲疳、生肌治傷、抗菌消炎等功效。正因此,蘆薈保健食品在國外已日漸熱起來。美國人做成蘆薈三明治、蘆薈果汁、蘆薈糖果、蘆薈餃子等,認為食用後能預防感冒和扁桃腺發炎;日本也把蘆薈製成葯酒、果汁、蘆薈蜂蜜汁、蘆薈橘子水、蘆薈口香糖等;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泰國、新加坡等則把服食蘆薈看作平常事,服食方法簡單,能健體強身。
食用新鮮蘆薈是家庭自然保健的好方法,具體食用方式有:生嚼蘆薈生葉肉,即把鮮蘆薈葉切成3—4厘米的段,洗凈去皮即可;飲食蘆薈汁,即將蘆薈葉在豆漿機中打碎過濾服用,最好隨用隨打,也可煮開後冰箱內保存1—2周;煎服法,類似於傳統中葯用法;蘆薈生葉全粉,將鮮葉切薄片在微波爐中烘脆後研磨成粉即可;蘆薈浸酒,可參照其它水果浸酒做法,一般與50度白酒比例為1∶1.2,存放3—4周後即可飲用,此外還有蘆薈浸蜜、蘆薈鮮葉沖茶等。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楊建榮教授提醒說,食用蘆薈時必須謹慎,蘆薈含有的蘆薈大黃素有「泄不通便」之效,吃多了,必然導致腹瀉。不久前天津女青年潘某一直為臉上的青春痘苦惱,聽說吃蘆薈有用,便去市場買回3株,回家先擠汁喝,後又一口氣兒吃下了三株蘆薈的葉肉,結果半夜腹部劇痛,上吐下瀉,並伴以嘔血、便血,經搶救方脫險。不同的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分析,一般說來,成人以每天服食15克鮮葉為宜,少兒老人等酌減20%—50%,如果是便秘患者,則可稍多吃些以利其效;如果本身脾胃虛寒,則宜盡量少吃為好。
Ⅲ 蘆薈應該怎麼種可以插活嗎
1、蘆薈葉子可以插活。
蘆薈的葉子是可以插活的。但是,它長出根來的幾率比較低。因為它的葉子中含有大量的水,如果用葉插的方式繁殖,很可能還沒有等到長根就已經爛了。只有採取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提高它的生根幾率。
2、正確方法。
(1)要選擇健壯一些的葉子,大概在八厘米長。長得弱的蘆薈不容易成活。
(2)選擇好葉子之後,准備鋒利的小刀。消毒過後才可以用,不然葉片容易感染有毒病菌。注意要斜著切,控制好角度。
(3)切下來之後,不能立即插入土壤中。要先將它們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晾兩個星期左右。在這段時間,注意防菌,不然容易腐爛。可以用一些抗菌好的物質,比如肉桂粉等。
(4)容器也要注意選擇。蘆薈不喜歡積水,排水性一定要好。底部要有排水孔,並且要足夠多、足夠大。
(5)土壤要選擇專門針對性的土壤。也可以自己配製,不要需要加入一些細砂。盆的底部要加入一些碎瓦片。
(6)將葉子朝下插入土壤之中,大約三分之一左右。
(7)插入之後,將其放在通風、光線好的地方。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
(3)木立蘆薈什麼時候換盆好擴展閱讀:
蘆薈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光照:蘆薈生長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它不耐庇蔭,必須在全光照環境下進行栽培。
二、土壤:蘆薈對盆土的要求疏鬆,透水排水能力強,對盆土的肥力要求不是太高,有足夠的肥力當然是更好,沒有肥力或者肥力不足它也能生長。
三、水分:蘆薈養護需要寧干勿濕,干透澆透。因為它是肉質植物,所以有一定的保水能力,比較耐乾旱,但是怕積水。
四、溫度:蘆薈生長室溫是在5到25度之間,短暫的零度它是可以忍耐的,長時間的結冰會造成寒害。
五、防治病蟲害:養護時通風不良會發生紅蜘蛛、蚧殼蟲等危害,還會有葉斑病、炭疽病一些病害的發生。發生時要盡早的去防控,在剛發生時像蚧殼蟲就把它擦掉,紅蜘蛛用合適的殺蟎劑;病害建議在換季時多噴灑保護性的殺菌劑。
六、注意事項:
1、蘆薈養護不建議使過大的盆,盆缽合適就可以,因為它的根系不是特別強大,過大的盆水分管理不好控制,容易造成積水爛根的現象。
2、蘆薈需要充足的光照,陰暗的環境會使葉片徒長,葉片變薄株形紊亂。
3、蘆薈發新芽時可通過摘心的方式調整它的株形,特別是一些枝條比較長植株要通過修剪來使株形生長比較豐滿,防止柱過於紊亂出現倒伏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