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⑴ 古代人有没长痘痘 滴
有 而且古代的长的痘称为天花 饿切死亡率很高
不过也出来了很多治病的良方
在中国,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出现于晋代葛洪(281~342年)所着的医书《肘后备急方》。该书描写了天花症状及其流行情况。后来不少研究者根据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这句话,推断天花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因战争俘虏带来,故名“虏疮”。古医书中的“豆疮”、“疱疮”等都是天花的别名。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天花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枣人痘接种法。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四种:
1.痘衣法。用得了天花的患者的衬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他感染。
2.痘浆法。用棉花蘸染痘疮的疮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子里,使他感染。
3.旱苗法。把光圆红润的痘痂阴干研细,用细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
4.水苗法。用水把研成粉末状的痘痂调匀,再用棉花蘸染,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
上述四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的《种痘心法》中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有效地保护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医生来到北京学习种人痘的方法,不久又从俄国传至土耳其,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据报载,去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为了预防生物武器的袭击,带头接种了天花疫苗。因为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一样,如果被用做生物武器的话,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被称为“穷人的核弹”。在我国,几十年前就消灭了天花,现在不仅普通人对天花一无所知,许多医生也是仅闻其名,不见其身。下面简单介绍有关天花的知识。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⑵ 中国最早发明人痘接种法是什么
今天,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要种牛痘,以预防“天花”。1979年10月21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在索马里南部已被治愈,天花从此在地球上绝迹,这是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烈性传染病的光辉成绩。战胜天花要归功于牛痘预防接种,正是预防接种免使人们感染天花。在发明接种牛痘之前,人们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技术,该项技术是我国古人对世界医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国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例如晋代的葛洪记述“疗狂犬咬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隋朝巢元方谈到治恙虫的医方,即杀恙螨制散而服。种痘也是这个道理。
天花这种传染病,大约是在汉代的时候由俘虏传入我国,所以也叫“虏疮”,后又称豆疮、疱疮、登豆疮、天行斑疮等。明代以前,对这种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关于天花的流行,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唐宋记载更多。自宋以后,已有人不满足于疗效不佳的医法,开始探索预防天花的方法。种痘法至迟发明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清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至于具体的方法,在张璐的《医通》(公元1695年)中记有痘衣、痘浆、旱苗等法,并指出种痘法的推广是“始自江右(宁国太平县),达于燕齐,近者遍行南北”。
古代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衬衣,留给被接种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浆法是用蘸有疮浆的棉花塞入被接种人的鼻孔里,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将痘痂阴干研细,用小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也有先用水把痘痂干粉调匀后使用,称为水苗法。早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改进,但仍有一定危险性。
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种痘心法》中记述一种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痴作疫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法之后,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入“至中国学痘医”(俞正燮《癸巳存稿》),不久又从俄国传入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洲大陆。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806年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法更加安全,从而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⑶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者
明末医家聂尚恒
聂尚恒与人痘接种术的关联证据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条:
1. 明末方以智(1611―1671)1643年写的《物理小识》,卷四“痘”条曰:“神痘法,丸痘汁纳鼻,呼吸即中矣,发必中指冷,以包焦也。指视三关,要以脉验。清江聂久吾(尚恒)悉矣。”这是目前已知中国记载人痘术最早的文字,其他的都在清朝以后。方以智文中明确说到聂尚恒对“神痘法”——也就是早期的人痘接种术知之甚详,可惜目前对它关注的人很少。
2、张琰1741年《种痘新书》笔山伍士玉所写的序言,谈及种痘术的由来:“余乃问先生高术何自而传?先生为余言曰:昔聂久吾先生莅任宁阳,余先祖拜其门下,于痘科得其手书又兼口授,袭其裘者已三世矣。”书中明确提到了张琰的先祖是从聂久吾处学习到了种痘的技术。
3、张琰自己在《种痘新书》序言中说道:“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余读父书,遍临痘症几及万人。”张琰先祖跟随聂尚恒学习,承继他的事业,学习到了种痘的技术,家传种痘已经好几代了。张琰阅读祖上传下来的书,多年种痘,累计接近一万人。
此外,人痘接种术流传和传播的证据链也恰巧符合聂尚恒的生活轨迹。
综合以上证据相互参照,整个证据链可以说无隘无隙,圆融天成。因此,聂尚恒是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开创者。
(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