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化妆
❶ 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都用些什么
第一步: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张骞带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第三步:画黛眉
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也有一种是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第四步: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第五步: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用胭脂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
第七步:点口脂
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❷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
从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颗爱美之心,现代人们的化妆品五花八门,款式、型号之多,数不胜数。在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技,他们都用胭脂、螺子黛、铅粉、画面靥等化妆技术来装扮自己,这些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当时古人的化妆技巧一点都不失我们现在的水准。
古代的女性将口红称之为唇脂,人们将唇脂涂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涂法,唐宋时期流行点绛唇,就是将唇脂只涂在两片唇的中间,以显示樱桃小口之美。直到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涂满整个唇部。
古代女子代妆步骤之多,一点都不输我们现在,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颗爱美,热爱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妆方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样的审美观念。
❸ 中国古代女人怎样化妆
爱一个人,不是占有哦。
爱一个人,是祝福...
去“恋上一个人”吧看看吧,你会有所发现的~~
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我是真诚的也是诚肯的,希望能换来你的肯定。
❹ 古代女人是怎么化妆的
眼圈化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保护肌体或为了修饰仪表,十分关注化妆。在原始人时期,人类习惯于在身体皮肤上涂抹动物脂肪、油类、粘土和黄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虫叮咬。当时,人类生活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为了预防风土疾病,还热衷于搞迷信咒术来去邪除魔,每当人们举行祭典仪式时,必须化妆眼睛和面部。
在古埃及,人们为了防止炎热和皮肤干燥,常用香油和油质软膏涂抹皮肤。另外,古埃及人还喜欢眼圈化妆,即在上下眼皮上勾画绿色、黑色或蓝色颜料,据说这是为了预防砂眼、苍蝇(古代热带有一种苍蝇能飞进眼内产卵)和飞虫的入侵,也是为了遮蔽灼热的阳光和消毒。因此在配制这种涂料化妆品时,大多掺入具有杀菌作用的蓝绿色孔雀石粉末。后来人们对这类化妆品的色泽也开始讲究起来,便特别爱用淡黑色的二氧化锰调制的涂料,甚至还有选用绿色树脂的。
据人们对古代木乃伊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古人的眼皮上部涂过黑色颜料,下眼皮涂过蓝绿色颜料,这种黑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铅,蓝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内含大量硫酸铜)。
在中东地区,妇女们很早以前就有把眼圈勾画成蓝黑色的习俗,至今,在某些伊斯兰国家里,人们仍可透过薄薄的面纱,偶尔见到那些眼圈浓妆艳抹的妇女。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先用烟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黄白色的天然橡胶浆。当时妇女还爱从指甲花萃取红色染料,涂抹嘴唇和两颊。
眉唇化妆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❺ 古代女子怎么化妆
化妆并非现代女性的专利,古人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妆呢?古代女子的妆容呢?我们都是从古装剧中看到的。
唐朝诗人元稹写诗《恨妆成》,大致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概括为8个步骤: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面靥。
❻ 化妆古代怎么说
梳妆。
梳妆(栉掠),指妇女化妆打扮。见唐 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粧。”
“梳妆”又可分为“梳头”和“化妆”。梳妆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表现出古代、古典、现代、时尚、简约等设计风格。比如生活梳妆、新娘梳妆、宴会梳妆、舞台梳妆、影视梳妆等。在现在的职业中,比如影视剧组负责梳妆的称为梳妆师。
(6)古代怎么化妆扩展阅读:
有关梳妆的诗句:
《小桃红·晓妆》元代:乔吉
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淡匀脂,金篦腻点兰烟纸。含娇意思,殢人须是,亲手画眉儿。
释义:乌黑喷香的秀发像去一样堆拥,用玉还分扎成宫鸦翅的发式。在寒露浸润蔷薇花的拂晓开始梳妆打扮,脸上均匀地涂抹上淡淡的粉脂。细心衬饰插上金篦,再巾上香片花黄,面含娇媚,洋溢着无限的情思。定要让人为之神魂颠倒,再亲手描画娥眉。
❼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❽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❾ 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一般有几个步骤
古代女子化妆可以分为八个步骤,分别是: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就和我们现在的化妆一样,从打底到最后的定妆。古人第一步肯定也是先洗漱后才进行的。最开始的时候,先是使用米粉敷面,发展以后到使用珠粉、、檀粉、香粉等多种粉来敷面,让面色均匀一些。
剩下的几个步骤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分别就是画唇、画额头、面颊涂抹一些红色、眉头中间的额饰和画酒窝了。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并不太注重眼妆。但是其他的妆容步骤都是很注重的,而且主要就是为了提升气色。尤其是女性的妆容,大多都看起来面若桃花一般粉嫩。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也是比较繁琐的,有八个步骤才能完成。而且一般有功夫去化妆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女子,一般的女子很少有钱买这些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妆容一般都是达官贵人家里的女子妆容。
❿ 中国古代女人如何化妆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引用↓
http://..com/question/33935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