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刷的产值是多少
A. 化妆刷一共有多少支每支都有什么作用
化妆刷的作用就是化一个精致的妆容,化妆刷有常用的套装有单支、3支套装刷、5支套装刷、7支套装刷、9支套装刷、10支套装刷、11支套装刷、12支套装刷、13支套装刷、15支套装刷,对于这么多种化妆刷可能大部分人还可以应付过来, 睫毛刷:一般使用睫毛刷前,都会先夹睫毛,力度要适当,依次从睫毛根部到睫毛尾部,力度太大就会成90度了,为了让睫毛弯度持久,提前可以用吹风机预热。眉梳:眉梳的作用简单,主要就是用来梳理眉发。 小扇形余粉刷:小扇形余粉刷主要作用就是扫去眼影多余的定妆粉,动作要轻,以免弄花粉底。 海绵棒:当你使用粉底液涂抹鼻翼、嘴角、眼周以及发际处时,海绵是最好用的用具。
B. 韩国化妆品市场,你了解多少
韩国和日本的化妆品,整体来说,比欧洲的更适合中国人。尤其是韩国的化妆品。比较,注意的是美白和保湿的效果。中国绝大多数女性都盼望自己白白白!韩国化妆品,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韩国明星的代言,所说得韩流,就是由此而起的。
韩国人比较注重穿衣打扮的品位,还特别特别注重容貌,所以他们的化妆品在市场的宣传方面也强调整体感,这种意识其实很让女孩子动心。
买韩国的化妆品,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去,网上买。比如淘宝呀,天猫呀。还有各个海淘网站。另外一个就是亲自去韩国买。韩国的化妆品店也是很多的,免税店的也比较便宜。超市和街头小店还会经常打折,去一趟,在帮别人带点东西,有时候,都能把飞机票钱赚回来。还有就是找代购,不过真货假货就不好说了。
虽然说在国内,也能买到韩国的化妆品。但是由于,在国内生产和在韩国本国生产的原料和技术略有不同。所以相比而言,大家还是更爱,去韩国本地买。在韩国,明洞是个非常着名的地方。不仅灯红酒绿,化妆品店也非常的全。
韩国很知名的化妆品牌子,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比如:适合小女孩儿的爱丽小屋。比较高端的有,whoo后,雪花秀。中等水平的像谜尚,兰芝,梦妆等
小女孩儿喜欢的,爱丽小屋,价格非常便宜。比如,睫毛膏,指甲油,唇膏,护手霜,都会在二三十块左右。成熟女性其实也可以买,又经济又美貌。
现在很多女孩子疯狂选购的vdl贝壳提亮液,也是韩国的。现在被大家说成是裸妆神器,很多明星都在用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梦妆这个牌子。他家的精华液,面膜儿,和修容霜,都非常好用。不仅仅保湿,还有一种自然裸妆的神奇效果。
但是现在韩国也有少数不法分子,专门做假化妆品批发给中国。所以有些化妆品牌子的口碑,就有了下滑。韩国现在也说,要重点注意这些,毕竟中国,是他们的大客户。
另外,由于韩国是整容盛行的国家,所以他们整容以后的,特殊作用的护肤品,也很多,效果也很不错。在中国。很多美容院都有卖,也很受美女们的欢迎。
C. 化妆品市场swot分析
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妆品市场swot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化妆品行业的进入不是非常简单的。“商标忠实性”是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特性之一,而产品的差别是这种商标忠实性的基础。行业内的企业经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绝对固定的顾客群体,这些消费者可能喜欢他们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或者欣赏他们产品的外观设计、售后服务等等。当消费者习惯于使用某种商品的产品,要消除这种忠实性就必须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产品差别是化妆品的主要进入壁垒之一。
1)纤丝秀发也抗老化
根据欧盟商业部调查显示,2005年的头发类产品营业额比2004年上涨了16%。对于这个不容易有新意的市场而言,16%已经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BB霜此,在诉求Home Spa概念以及防晒成分之外,头发的抗老化产品成为2006年的新贵,并且有持续走俏的趋势。
2)在家也能享受美容院的呵护
SPA指是新式的休闲美容方式,即在一个放松、休息、享受的美好场所,由专业美疗师提供的美疗服务。SPA不是一般的减肥或护肤,而是女人善待自己、护理身心、让身心得到享受与放松的方式,是现代女性消除疲惫,为身心减压的有效手段。以往在化妆品业绩里只占据极小份额,屈居无关紧要配角的家庭洗浴产品,2006年将会令人刮目相看,举凡沐浴乳、泡泡浴液、各种头发保养品,都会以亮丽的姿态与脸部保养品分庭抗礼。此外,这类产品也不再仅仅扮演清洁用品的角色,而上升到能“心理治疗”的高度,以成分中含有舒缓、减压、心灵按摩、排毒功能等诉求,来吸引向往家庭生活的消费者。
3)“绿色”“有机”持续发烧
消费者所重视的生活价值,自然会成为化妆品公司设计产品时重要的考量依据。对天然、纯净、安全、无害的化妆品的需求,是所有爱美的女人同同的愿望,因此,环保、再生、绿色、有机——这几个字眼在2006年将会成为化妆品界的重要表述名词。
4)轻松点击美丽送达
一向以金字塔尖端顾客为服务对象的Giorgio Armani,刚刚于2005年底宣布开设两个直属于公司的入口网站,一个销售香水;一个销售化妆保养品。而在世界各地都有专卖店的The Body Shop,也投入在线购物行列,2005年的业绩较前年大幅增长达57%。2006年里,很多化妆品的大品牌,都将在网上开设直属售卖网站,卖的不是老产品,而是刚上市的新产品。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爱美的女士开始在网络这个 渠道 购买化妆品了,而BB霜美国的统计机构NPD Group一致认为在线购物业绩在伪看几年将以几何倍数成长。美国妇女每人每年平均从网上购买化妆品的金额为87美元,2006年,这个金额预测将上升38%,成为120美元。诸位化妆品狂人,新的一年里,用网络来完成你的美容大计吧。
5)化妆品不再“重女轻男”
近几年,很多现代社会的男性已经开始重视起自己的面子问题,越来越多的男性,对自己的皮肤、身材和体味,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投入。“男人何须置镜”的时代早已过去,即使他不置办,身边的女人也会督促他。
因此,针对男性皮肤情况的护肤品一套套被开发出来,商家们不再“重女轻男”,纷纷设计出简单、实用且具有现代感的男性专属护肤品。
二、劣势
我国国内企业规模较小,难与国外企业竞争。
BB霜排行榜 目前我国国内化妆品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超过5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民族品牌仅有北京大宝、重庆奥妮、上海家化等几家,难以形成有实力的集团竞争力。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恶性竞争,使企业平均产值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随着WTO的加入,跨国企业的不断涌入让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他们不仅在高端产品上占据优势,还把眼光放在中低端市场上,倚仗资本和品牌优势,通过对国内品牌的并购整合,不断向国内中低端市场渗透,本土化妆品企业引以为傲和赖以为生的中低端市场渠道优势正在加速消失。
三、机会
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八位,全国化妆品生产企业已有4000家。截至目前,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化妆品工业有50余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10多家。预计到2010年,化妆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
1)点燃激情的保养品即将出现
疲倦、紧张、沮丧、郁闷……这些形容词你一定不会陌生。是的,它们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心理与心灵,让我们变得麻木,对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了无兴趣,当然也间接地影响了我们的婚姻生活品质。
为了重新唤回热情,频频问世的口服保健品已然发烧了好几年,并且还有越烧越热的势头,为了不让保健品专美于前,保养品开始添加有催情功能的活性成分,其中萃取自植物的天然纯精油成分,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明星成分。
添加催情精油的保养品以往只局限在身体按摩油、香膏之类的产品线里,根据商品情报机构cosmetic trends的一份 报告 说明,许多经典品牌早已投入人力物力悄然进行此类皮肤保养品的研发,全面上市时间指日可待。
2)防赏?品IQ提升
2005年最引人注目且具有预测市场趋势价值的合作案,首推Croda公司和Oxonica在防赏?品上的合作。Croda将以纳米技术研发而成的防晒因子以非常惊人的价格授权给Oxonica制造,意味着不仅防晒指数节节攀升,“聪明智慧型”的防晒产品才是2006年夏季市场的竞争主线。
四、威胁
化妆品企业存在着替代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那么生产替代品的企业本身就给客户甚至行业带来威胁,替代竞争的压力越大,对客户的威胁越大。转换成本低和消费者忠诚度低的产品替代威胁就绝对高,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消费者的忠诚度较高,行业的替代威胁较低。消费者使用的化妆品主要是为了达到美丽、健康以及改善肤质量等主要理由。虽然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些美容护肌肤店的SPA或直接找整形医师到上诉的需求,但这些替代品相较于化妆品来讲,有着价格昂贵、风险较高以及较不便利使用等缺点,因此一般大众仍会以选择化妆品为优先考虑。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对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 方法 是一般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斤斤计较能力就显着增强了。化妆品行业由于目前本身的门槛低,成本低利润高,加上OEM模式等一些特定的因素,存在着一种经销商“造反”的现象,这增加了行业的竞争。而且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通路形态很多,有直接面对中间商的,也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当面对的是中间商时,议价能力必须考虑双方在市场的强度以及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议价能力并没有呈现哪一方面独强;但是当面对的是一般消费者时,则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低。目前所说的化妆品经销商造反指的就是化妆品企业面对的中间商的实力较强。
化妆品市场swot分析:本土日化该怎么走
去日本出差的时候,上海家化董事长兼总经理谢文坚发现,那里的美妆店里挤满了中国人,为何中国人这么喜欢国外的化妆品?“海淘的人们认为欧美日韩的化妆品质量好,中国中产阶层及以上的消费人群也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买质量更好的产品。”谢文坚认为,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中国本土化妆品牌,更应该在质量、服务等领域做出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产品和体验。
他注意到,近年来在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与转折,相关统计显示,今年本土日化品牌总体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这也是日本和韩国日化品牌曾经的路径,欧美等外资品牌也曾占当地市场主导地位,但当地本土品牌如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本土化妆品牌发展时间虽短,但已经有了这一趋势。
“本土企业正在逐步壮大,迅速崛起,可能得益于本土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谢文坚表示,“渠道上,许多本土企业深耕二三线城市渠道,使产品渠道不断下沉,同时发力电商渠道,顺应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制度上,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决策中往往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应;最后在 文化 上,东方天然力量正在崛起。国人对于草本、中医药等概念的偏好,促进了相关本土品牌的成长。”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浪潮,谢文坚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尽管电商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销售渠道之一,但企业无需盲目单一“崇拜”电商渠道,而是应该对市场变化保持敏锐的嗅觉,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并且想办法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
“新常态”下,2015年日化市场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本土品牌借助电商和线下专营店两大新兴渠道在细分市场崛起;不少本土日化企业获得风投注资,推动其在日化行业发展中所占据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化妆品电商业务增长快速,消费者追求更优秀的品牌和产品服务将是大势所趋,这要求企业不能仅将电商渠道当作一个单一的分销渠道,而是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互动的平台。
谢文坚认为,传统企业转型电商也有优势条件,如果能很好地将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一方面,传统企业向互联网方向转型是大势所趋。这主要是由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对消费者习惯和生产、物流、营销等诸多方面的改造一同造成的结果。只有顺应这个趋势,才能在不断前进的时代中掌握竞争的资本。
另一方面,相较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也有很多进一步成长和转型的机会。首先,传统企业有很好的制造基础,如果能利用好自身的制造优势,进行柔性化、个性化的定制,将很好地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节省生产成本。其次,传统企业有非常完善的线下渠道布局,今天“互联网化”这个概念已经不只再局限于互联网,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网”的一部分,只有互相联接才是“互联网”的真谛。
消费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网上购物的便捷,以前所谓的网络打破信息不对称更多是在价格、成分这些客观的物质层面,对人的感受和体验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无法覆盖,因此O2O将是未来更加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今天的互联网营销的机会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提升自身的体验和价值感受,这就需要线下渠道的参与,让消费者能够真真切切的触摸到产品。
从长远来看,电商、O2O,和曾经的百货、shopping mall的出现逻辑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因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消费方式的革新与变化,是营销的方式和途径,因此也是不断变化的。
D. 化妆刷有多少支 化妆刷要不要买一套
化妆刷是为了我们上妆的时候更加干净卫生,很多新手入门时不太了解化妆刷,把刷子全买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化妆刷必须要买一套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化妆刷。
化妆刷有多少支
看你买多少支,一般化妆刷从6支、8支、10支,12支,16支,18支,24支,32支,48支不等,得看具体个人需求。一般6把刷子是基础配置:粉底刷、遮瑕刷、腮红刷、眼影刷、眉刷和唇刷,日常化妆足以。其他支数多的,基本是专业化妆师的细分套刷配置了,一般人没必要买,也很难分得清具体用途。
化妆刷要不要买一套
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去专柜或者各种实体店买化妆品和化妆刷之类的工具,当我们在挑选的时候,柜姐就会过来给我们介绍产品,但很多柜姐虽然介绍的都是好产品,但为了她自身的工作量,她总会再“忽悠”你多买一些产品,或者干脆买全套。
但是,新手其实可以不用买一整套。实际上,我们经常用到的就那么六、七、八支。新手也没必要买套刷,尽量买单支。很多刷子都是多功能刷,腮红和修容也可以用同一把刷子搞定,并不需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支一支买刷子才是最明智的。全套的化妆刷看起来让人有一种满足感,但是它里面难免会有一些不实用、价格还贵的刷子。
当然了,如果你喜欢的就是收集各种精美漂亮的化妆刷,那买全套的化妆刷当然是OK的!
化妆刷选购秘诀
刷毛要触感柔软平滑、结构紧实饱满。
用手指夹住刷毛,轻轻地往下梳,检查刷毛是否易脱落。
将刷子轻按在手背,画一个半圆型,检查刷毛的剪裁是否整齐。
以热风吹刷毛以分辨种类:保持原状为动物毛,毛变卷曲是人造纤维。
化妆刷不上色是刷子不好吗
不一定。化妆刷不上色的原因很多,刷子质量不好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刷子如果不抓粉,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化妆刷不好用,使用的化妆品就会难上妆,这也是为什么不上色。但是,不上色和自己是否选择正确的刷子、化妆品本身,以及化妆手法也有关系,比如用唇刷当作眼影刷,可能效果就不是很好。
E. 180分!问90年代初上海化妆品价格及当时羽西牌产品价格!
这个品牌的产品分几个档次,
低档的100元以内
高档的200-400之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不是贵的就是好的、
(1)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作为生活必需品,日化产业生命周期很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被替代或出现衰退的危险;
(2)中国人口众多,是全球未来增长潜力与规模最大的日化市场。2005年至2008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四大化妆品生产和销售国之一;
(3)主要产品大类附加值高,与其他产业相比有良好的获利表现;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迅速,在可预见的将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
(5)由于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成功企业(如宝洁)、品牌将获得极大的社会声誉。
2、中国日化产业主要产品类别及市场规模
根据传统的产业分类,日化产业习惯分为以下六大类,整体市场规模约850-900亿元人民币/年:
(1)化妆品(含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市场规模450亿元(2003年);
(2)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市场规模320亿元左右;
(3)口腔用品(含牙膏、漱口水等)市场规模60亿元左右;
(4)香味剂、除臭剂市场规模约10亿元;
(5)驱虫灭害产品市场规模约20亿元;
(6)其他日化产品(如鞋油、地板蜡等)市场规模约10亿元。
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加入WTO,整个中国市场出现一系列变化对日化产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国日化产业已然呈现出转型期的特点。
1、产业聚合的关键因素由技术主导转变为市场需求主导;
传统意义上的化妆品与洗涤用品主要从技术、工艺、设备的可替代性上分类,企业也通常按此组织品牌延伸、产品销售等产业聚合的工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如洗衣皂的品牌还可生产香皂,销售洗洁精的公司一定能销售洗发露,具备生产条件就以为可以销售。技术导向已使众多企业在盲目延伸中遭受挫折。
但随着市场发展,实际上现在更多化妆品与洗涤用品成功企业正在按行业成功因素相似、顾客的可替代性、成本共同分担等市场原则组织产业聚合工作。事实上依据国际市场分类,日化市场可分为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三个主要行业大类,不同的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规律,目的更方便企业对产品进入、开发、延伸、组合进行战略判断与投资选择。成功的领导型日化企业均围绕核心产品大类采取渐次推进的方式向在同行业内的其他产品大类进行产品(品牌)延伸,而对进入其他行业应保持慎重。
2、产品由高价、稀缺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相对廉价、饱和的大众消费品;
中国日化市场在国际以及本土企业近20年的不懈拓展下,日化产业主要产品大类由几乎都由过去的奢侈品成为真正的大众消费品甚至必需品。变化体现在:
(1)主要产品单价持续下降,仅洗衣粉品类近3年价格指数下降近35%,沐浴露、洗发水也体现同样趋势;
(2)消费购买量稳步提高;
(3)产品渗透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洗发露在城市市场的渗透率已达到98%。
这些转变要求企业由注重产品利润率变为注重产品渠道渗透率以及消费者对价格的满意度,为消费者真正提供物超所值,随处可买的产品与服务。雕牌的成功以及外资洗衣粉品牌的溃败就是明证。“买得起”与“买得到”是日化产业主要品类在未来将长期面对、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3、各产品大类的平均利润由高额暴利回归到按消费者需求层次合理分布;
日化产业尤其是化妆品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长期受到抑制,进入改革开发后恢复性的增长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使得产业增长迅速,在需大于供的卖方市场下以及市场不透明,造成进入企业利润极为可观。
然而根据市场规律,价格必须反应价值,随着整个产品的普及,日化产业各产品大类的利润必须由产品满足需求层次决定。正如通常香水不会比香皂的利润低,洗洁精不可能比洗发露的利润高一样,事实上各产品大类是按满足人的需求层次及产品平均利润率呈连续性分布。这种分布带有长期性与稳定性,虽有个别产品在个别时期超越所在产品大类的利润区间,却不能长期改变整个产品大类在整个日化市场中的地位与获利表现;同样当某种产品如果在技术或推广上的创新而使消费者得到更大满足时,在利润上也会有更好表现。
4、市场增长方式由粗犷的模仿型增长转变为集约的创新型增长;
“后发展效应”是指通过对成熟经验或技术的模仿而获得的增长,国内日化市场正是通过对成熟市场的产品模仿技术模仿营销模仿而获得迅猛增长。经过20年的市场发展,化妆品及合成洗涤剂市场的“后发展效应”减弱,增长趋缓,市场规模稳定扩大,成熟产品利润水平将有所下降,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在未来(2005-2010年)化妆品市场增长仍高于国民经济增长,合成洗涤剂市场虽增长不快,但在部分细分市场仍可能获得较快成长。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产品与功能的创新、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与满足特殊需求,提高品类渗透率、满足顾客更高的心理需求以提升产品平均售价等方式。创新未来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5、产业集中度由两极分化转变为资本日趋向优势企业集中;
1998年底,全国共有领取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51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既无科研优势,又无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据2000年7月统计,约有洗涤剂生产企业270多个,其中制皂企业105个,生产能力150万吨,合成洗涤剂企业124个生产能力400万吨,生产能力过剩。
2003年我国化妆品工业产值仅为54亿美元。与发达国家比较,1996年美国生产化妆品、盥洗品的企业仅500多家,年销售额近400亿美元。整个中国日化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企业过多已是基本事实。近年以洗发水、洗衣粉市场为例,在市场力量主导下优胜劣汰的进程在加速。随着整体市场壁垒逐步形成,消费者品牌意识初步觉醒,特别是近几年的市场淘选,一批企业已淘汰,资本正向拥有综合优势的企业如纳爱斯集中。其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作为市场竞争型产业日化产业中的国有经济成分逐步退出将是必然,而众多中小化妆品企业的出局也将在所难免。
6、核心市场区隔由二元以至多元化的城乡市场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大中华市场;
中国市场幅员辽阔,因地域、文化、经济、民族而造成的市场差异极大,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城、乡经济文化差异,造成城乡二元化市场,这些差异体现在交易方式、渠道结构、消费行为等诸多方面,通常体现在城市品牌难以进入乡村,而在农村销售品牌也难以进入城市,这也是在众多快速消费品品牌在中国市场营销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
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方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交易方式的规范,沟通方式的一致,城乡间的差异逐步消解,日趋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特别是现代零售形式的快速推进加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对多数日化企业而言区域性的优势还会存在,但必须更多关注连锁KA店以及全国性市场。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以及经济全球化,台湾、香港、澳门也日益正在成为大中华市场的一部分。尽管二元化的城乡市场还将存在很长时间,但市场一体化终将到来。
7、产业环境由无序混沌转变为相对规范透明与国际接轨;
长期以来日化产业的经营环境不佳,地方保护与多头管理盛行。尤其是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同时由于农村市场广泛存在的现金交易,使得偷逃税款成为日化企业一种普遍的经营行为。这也令行业发展缺乏透明存在大量灰色地带,估计仅此部分销售就接近200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引进国际标准及惯例,法规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并与国际接轨。市场交易的透明与成功经验的扩散,企业将比以往更容易获取进入市场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成熟,市场秩序逐渐规范,企业从发展需要出发必然要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如部分潮汕企业搬迁至广州),甚至透明(如企业上市)。企业经营日趋理性,自律性更强,不仅有助于减低整个产业经营的风险更有助于减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8、企业间的竞争由单一市场竞争转变为多元、综合的搏弈;
由于市场相对封闭与独立,过去日化企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业内的市场竞争。从目前看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更多产业之外的资本因素加入到产业竞争,如五粮液、恒安等企业投资化妆品行业。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与市场发展,在日化产业众多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竞争水平普遍较低;而中小企业虽机制灵活,但难解决管理与研发问题,加之现实原因难以通过上市、借贷等方式融集资金,企业后续发展乏力;而国际企业仍会因本土化不彻底,而受到国内企业的冲击。因此面对挑战,单一的市场竞争手段难以解决,实际意味着日化企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面临解决企业生存之后更深层的内在矛盾,企业需要借助综合搏弈的多种形式加强竞争力,如企业改制、并购(如欧莱雅意图收购小护士、联合利华意图并购南风)、上市(上海家化、索芙特)、企业同盟(如纳爱斯与国内22家企业建立合作生产关系)、合资(如传化与花王合资)、成立研究机构等形式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9、市场竞争格局由强势的国际品牌主导转变为本土与国际品牌共同主导;
在90年代中对我国2500余家化妆品企业调查中,国有企业占12.3%,集体及私营企业占54.2%,三资企业占21.4%,其他经济成份占12%,其中450余家合资企业化妆品销售就占中国化妆品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的影响日趋明显,在以品牌为主导,注重高附加值的化妆品、护肤品等领域国际企业如资生堂、欧莱雅、雅诗兰黛拥有显着优势。然而从纳爱斯、立白、丝宝、隆力奇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崛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注重价格与分销的大众消费品领域如洗衣粉、洗发水市场,本土企业拥有的自身优势仍将有所作为。整个日化市场国际品牌独霸局面必将打破,换而呈现的是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依据各自优势,在各自区隔有序竞争,共同主导市场
参考资料:中国轻工业信息网